知覺具有選擇性、整體性和恒常性的特點張述祖,沈德立.基礎心理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300~304。知覺的選擇性,是指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時,盡管同時接受很多刺激,但人們總是把其中的一些當作知覺對象,而把另一些當做知覺背景。在任何情況下,人對各種客觀刺激都不是一樣對待、一視同仁的。當人們同時麵臨著很多刺激時,對這些刺激如何區別,要取決於如何去對待它們,也就是毛澤東所講的“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要形成正確的判斷,還必須下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思索”工夫,才能形成真知灼見,定下決心,做出部署。這說明知覺具有選擇性。所謂知覺的整體性,是指在刺激不完備的情況下,知覺仍可保持完備性。知覺之所以能把當前客觀刺激中缺少的東西在主觀上補進去,是因為我們腦子裏曾經有過這些刺激所留下的痕跡,這些刺激痕跡可以在這些刺激沒有出現時補進知覺中去。知覺表現的這種整體性,對於由各種刺激所引起的感覺來說,起一個組織作用(補充、刪略、抽替——把客觀上有的刺激去掉,並拿一個主觀上的東西來代替、改組),通過這些心理上的加工活動,來完成對客觀事物的知覺。所謂知覺的恒常性,是指當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它給予我們的感覺刺激由於某些別的條件的變化而在一定限度內有變化時,我們的知覺不變。
在戰略理論中,通常把戰略分析作為一個客觀的、理性的過程,不受行為主體的影響,這不符合實際情況。實際上,甚至選擇去分析什麼、選擇分析用的信息都受到個體的信念、態度和期望的影響。通過分析,人們可以激發一個創造過程,去測驗一個新的想法。同樣,它也可能限製思考,甚至導入先入之見。Hussey用“認知域”解釋管理者如何以他們自己的方式看待世界HusseyDE.StrategicManagement:LessonsFromSuccessandFailure.LongRangePlanning,1984,17(1)。“認知域”不是真正的事實,而是被相信是真的。通過排除某些可能性,對世界進行簡化是人類的自然特征。“認知域”常常遍布整個企業和行業,這意味著沒有人向現有戰略的基礎提出挑戰,企業也很少把資源投向於收集和分析與認知不同的各種信息。當公司有效益時,很少有組織能夠思考朦朧的、潛在出現的挑戰,更不會考慮這將會如何改變他們對戰略領域的認知。除非戰略製定者成功地向認知範圍提出挑戰,否則組織將繼續對錯誤的問題製定出符合邏輯的結果。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對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作了精辟的闡述。他說:“人們的認識,不論對於自然界方麵,對於社會方麵,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麵到更多的方麵。”“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那些主觀地、片麵地和表麵地看問題的人,跑到一個地方,不問環境的情況,不看事情的全體(事情的曆史和全部現狀),也不觸到事情的本質(事情的性質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內部聯係),就自以為是地發號施令起來,這樣的人是沒有不跌跤子的。”他進一步指出:“人類認識的曆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了它們的不完全性。許多理論是錯誤的,經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於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若沒有理論指導,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個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毛澤東的這些論述,一方麵說明了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係;另一方麵也指出,認識是有局限性的,要通過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正確地指導實踐。
4.行動能力。
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受到心理和認知的影響,也受到自身行動能力的製約。人的能力不同,不僅表現在能力強弱和素質高低上,更表現在結構差異上。有些人對未來有很強的預見力,而具體做事的能力可能很差;有些人可能缺乏對未來的判斷,但卻能把交辦的工作做得很好。讓前者去參與戰略的製定,讓後者去實施戰略,就是一個很好的人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