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總經理戰略管理行為研究(2)(2 / 3)

總經理過度集權的原因,一是權力直接與利益掛鉤,把權力作為維護自己利益的保護神。總經理為了保護和增加自己的利益,必然有一種天然的爭權和保權的欲望。在現實生活中,學而優則仕,有權就有一切的影響很深,不少人把當官作為自己的第一選擇。他們如此想當官並不是為了報效國家,獲得一個做人民公仆的機會,而是看中官職所象征的權力和權力背後隱藏的東西,看中官職中的高“含金量”。某些當權者或決策者總是感覺到他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對自己特別是對自己的權力的一種威脅。在決策中,這些人無法從內心深處信任他人,表現出異常強烈的自我防禦,輕易不會真心實意地采取民主集中製進行科學決策。因此,淡化當官意識,加強民主監督和法製威力,懲治腐敗,是進一步深化改革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是職工對權力的依附性較強。在現實生活中,社會高階層的決策權力似乎是“存在就是合理”的。上層決策者是與下級存有天壤之別的、無法接近的特殊人物。正因為這種社會心理原因,造成在企業管理中,決策製定者與決策執行者之間總是預先就存在著潛在的心理衝突與人際衝突。傳統體製下,職工的所有社會保障依附於單位,而沒有社會化,職工的利益直接與單位領導的關係相聯,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就不能不服從領導的意誌,否則,不但個人的利益不能得到保護,甚至會受到各種打擊。因而,由上層決策層做出的決策哪怕是再不科學,下層的人們也或者隻有唯命是從、上行下效,或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令不行、有法不依,形成一種心理上的盲從或逆反與阻抗。領導人不變,決策的事很難改變;領導人一變,已經決定的事則可能大變。

三是缺乏權力製衡機製。由於人治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公眾期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出現,而無意識去建立一個能夠使優秀者出現的製度,也較少考慮從製度上去限製總經理惡行的膨脹、鼓勵善行的發揮。在從傳統的國有製企業向現代企業製度過渡的過程中,有些職代會形同虛設,監察紀檢部門功能乏力,在新的治理結構還沒有完善運行的條件下,總經理的權力無限膨脹的現象及因此引致的不良後果應引起高度重視,應對此加以改變,著力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機製。

(六)缺乏理性、充滿妄想

雖說在現代企業管理理論中越來越重視直覺、遠見的價值,然而這是西方在較長時間內注重理性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國一些總經理在戰略決策中缺乏理性的分析,論證過程充滿唯心論的哲學氣息,甚至是充滿幻想,一廂情願,不符合實際,決策科學性的不足導致項目選擇失誤的事情屢見不鮮。例如,1996年春節後,新出的《南德視界》頭版頭條刊登曾號稱“中國首富”的南德集團總裁牟其中的新年講話。他說,幾年內,南德公司要成為世界前十強,要有20家證券公司、5家銀行,等等。而當時,國際上出現了英國巴林銀行被其證券業務拖跨、老資格的英國洛希爾銀行關閉了僅有的一家證券公司的情況,讓人無法理解南德集團要有20家證券公司的用途是什麼參見吳稼祥.企業風雲人物馬失前蹄——體製障礙還是人格障礙.中國改革報,1998-07-29。不切實際的幻想也曾使秦池集團毀於一旦,1995年10月8日,首次以6666萬元在中央電視台第二屆廣告競標中奪得標王;1996年秦池酒的銷量扶搖直上,銷售收入9.5億元,利稅2.2億元。秦池將這種做法當作不變的法則,在1996年底的競標中,又以3.2億元的天價競得標王,但是卻沒有產生所希望的結果,導致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在現實的戰略決策中,不能解決主觀與客觀的矛盾,主觀願望與客觀實際不符合,又不知改變或不願改變,結果隻能以碰壁、失敗而告終。

(七)靜態優化和經驗遞推的戰略分析方法

許多企業在戰略決策時采用的方法不合適,導致企業戰略決策的失誤。比較常見的兩種情況是靜態優化和經驗遞推。所謂靜態優化,包括簡單適應和現狀決策。簡單適應指的是在企業經營與環境不相協調時,采取簡單的、局部的修正措施,采取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方式,對環境作出一定的適應。這種適應往往是被動的,是在經營不下去的時候的一種權益之計。現狀決策指的是根據目前的環境條件而進行的一種優化選擇。這兩種做法都沒有考慮到未來環境及各方麵條件的變化,從而造成今天的適應變革或優化方案在不遠的將來就會被發現是一種錯誤投資或造成了極大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