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戰略實施和控製行為研究(5)(2 / 3)

三、我國企業文化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企業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約”幾乎是所有企業所倡導的精神力量。但是,由於不承認個人的價值,忽視了物質利益的積極作用,片麵通過政治運動的方式來搞經濟,加上十年“動亂”的影響,導致那時的企業文化不但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反而成為階級鬥爭的武器,違背了文化管理的初衷。

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以後企業文化的混亂和惡化階段。隨著經濟的市場化和改革開放的進行,人們獲得了更多的自由選擇權,終於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奮鬥,人們迫切希望自己富起來,不再願意接受那些“假、大、空”的思想說教,傳統的思想教育變得蒼白無力。但是,在經濟發展中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也促發了一種惡性文化的產生。許多政府官員、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領導人出現普遍的以權謀私、損公肥私的傾向。當權者信奉的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一般群眾能做到的也僅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種觀念的普遍化和思維定勢的形成,大大侵蝕了企業的文化,惡化了企業發展所需要的精神環境。

第三個階段是指最近幾年來一些優秀企業的戰略支持型文化的逐步形成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一些企業逐漸健全了科學的管理製度,完善了激勵和約束機製,在企業領導人的倡導下,積極培育優秀文化產生的土壤,一些符合市場經濟要求、支持戰略發展的企業文化也逐漸形成。例如,海爾公司的企業文化包括企業理念和具體體現兩大部分。在企業理念中,有一條特別著名的理論,被稱作海爾定律(斜坡球體論):企業如同爬坡的一個球,受到來自市場競爭和內部員工惰性而形成的壓力,如果沒有一個止動力它就會下滑,這個止動力就是基礎管理。以這一理念為依據,海爾集團創造了“OEC管理”即海爾模式參見http://china.haier.com/maindoc/cv/c-5/c-5-3.htm。雖然相對於千千萬萬個中國企業來說,建立了優秀企業文化的企業還是鳳毛麟角,但是畢竟許多企業已經認識到戰略支持型文化對企業長期發展的重大價值。

當前,中國企業文化裏麵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甚至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障礙,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一)價值觀念的扭曲

市場經濟的運行前提是:通過勞動的分工和交換,人們對自己個體利益的追求將促進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我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是利用了人們對自己利益的追求所產生的巨大動力。但是,正像有人說的:“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如果不對人尤其是具有一定權力的人的行為進行約束,他們的私欲就可能會惡性膨脹,他們對自己利益的追求就會侵害到他人的利益。

在新舊體製轉換過程中,傳統的約束機製已經失去作用,新的約束機製又不健全,加上反腐敗鬥爭成效不顯著,導致人們信心下降,助長了投機與取巧的心理,金錢萬能已成為一些人價值觀的核心,權力和金錢成為他們追求的主要目標。中國人的“誠”、“信”等傳統美德已經不複存在,符合市場經濟的公平交易觀念也沒有建立起來,有些人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已經達到不擇手段的地步。這種價值觀念的扭曲衝淡了企業目標,惡化了職業道德,動搖了塑造優秀企業文化的基礎。

(二)“關係”文化的盛行

在我國,“關係”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關係就是生產力”、“一切憑關係”已經成為某些人的一種思維定式。這種“關係”突破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通過相互利用對方的權力來實現損公肥私、損人利己之功能。在許多企業內部,各部門各自為戰,缺乏協作的意識,導致許多事情不是按問題的性質來辦理,而是看“關係”。如果你和某個部門的人熟,私人關係密切,事情就容易辦理,並得到照顧,不該辦的也可以辦到;如果不熟,該辦的事情也辦不好。

(三)設租與尋租文化

設租是權力主體利用權力,在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幹預和行政管理過程中阻止供給增加,形成某種生產要素的人為的供給彈性不足,造成權力主體獲取非生產性利潤的環境和條件。尋租活動則是個體利用合法手段獲得特權以占有租金的活動。在權錢交易中,設租是從權到錢,尋租則往往是錢—權—錢的增量參見劉霞.風險決策:過程、心理與文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25~26。

在中國曆史上,設租與尋租現象古來有之,正像古語說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專製製度中,權力的高度集中所造成的特權思維一直主宰著從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到思想領域、文化生活領域中的一切思維活動。特權與社會財富及個人財富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於從統治者的角度而言,權力就意味著財富,權力是獲得、保持並增加財富的最重要的手段,而財富的多少又反過來標示出特權的大小。所以,下至一無所有的布衣平民、上至家財萬貫的皇親國戚,所有的人都知道,有權就有財,財是權的保障,財是權的體現。這種意識已經在一些人的思維中根深蒂固,幾乎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公理”,不這樣做反而會覺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