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眾多欲上市的華資企業而言,香港股市可望不可及。香港會上市條件之苛刻,使不少條件具備的華資大企業,長期被拒之門外。
證券經紀,是股市與股民間的橋梁。香港會隻使用英語,把不諳英語的華人經紀排斥在外,這樣,無形中又把占香港人口大多數的華人投資者排斥在外。投資者難以入市,股市自然蕭條;股市蕭條,投資者越發望而卻步。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為首的華人財經人士組成的“遠東交易所”開始營業,打破了香港會一所壟斷的地位。遠東會放寬了公司上市條件,交易允許使用廣東話,開辟了香港證券業新紀元。香港經濟經大動蕩後恢複並開始起飛,急待籌資的企業紛紛觸發上市的需求。1970年,遠東會的成交額高達29億港元,占當時香港股市總成交額的49%。
其後,金銀證券交易所(金銀會)、九龍證券交易所(九龍會)相繼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會、遠東會,形成香港股市“四會”並存的格局,從而使公司上市變得容易,為上市公司集資提供了更多的場所,大大刺激了投資者對股票的興趣。股市成交活躍,恒生指數攀升到。1971年底收市的341點。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興旺。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李嘉誠萌動並籌劃將長江上市。公司上市,絕非易如反掌,李嘉誠為此也幾經思忖,頗費周折。
1972年7月31日,李嘉誠將長江地產改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實”)。隨即,委托財務顧問擬定上市申請書,準備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實績、各項賬目等附件。同年10月,向香港會、遠東會、金銀會申請股票上市。11月1日獲準掛牌,法定股本為2億港元,實收資本為8400萬港元,分為4200萬股,麵額每股2元,溢價1元。包銷商是寶源財務公司和獲多利財務公司,分別在香港、遠東、金銀等3間交易所向公眾發售。
選擇好恰當的時機,長實騎牛上市,倍受投資者青睞。上市後24小時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僧多粥少”,認購額竟超過發行額的65.4倍,包銷商不得不采取抽簽的辦法,來決定誰是長實的公眾股東。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著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消息傳來,長實職員驚喜若狂,買來香檳慶賀。此時的李嘉誠,並未顯出特別的欣喜。他深知:股票升值,並不表明投資者獨鍾長實,而是大市的興旺所致,其他上市股票均有升值,有的比長實股升值更驚人。要使投資者真正信任並寵愛長實股,最終得看長實的未來實績,以及股東所得實惠。
有著多年商場搏殺經驗的李嘉誠敏銳地意識到:股票升值如此神速,那麼縮水也就會是瞬間之事。證券市場變幻無常,風險遠遠大於其他市場。
從1950年創業,李嘉誠經曆了獨資、合股的漫長歲月,現在終於躋身上市公司之列,在較大程度上緩解了資金不足、籌措無門的問題。從此,長實必須按上市公司規則運作,接受證交所和證監會的管理及監督,向證交所提交由獨立會計師審計的財務報表。上市公司的公眾持股量必須在25%以上;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必須向公眾股東公開;重大決策,必須經董事局甚至股東大會通過……這些規則,在相當程度上束縛了企業大股東和經營者的手腳,是他們所不希望的。
但李嘉誠必須如此,他是個對新事物抱有濃厚興趣,渴望從事具有挑戰性的事業的人。
李嘉誠是個“儒”商,其經營方略的一招一式莫不浸透著古老的東方哲學。
李嘉誠是個“情”商,其發展過程的一步一節無不閃爍著拳拳赤子的報國雄心。
李嘉誠在“炒風刮得港人醉”的瘋狂時期,絲毫不為炒股暴利所心動,“眾人皆醉我獨醒”,雖然這會令他損失不少既得利益,他仍穩健地走他認準了的正途——房地產業。此舉的確使人折服。
股市是個奇妙的天地,長實自從上市那天起,股市便成了李嘉誠重要的活動領域,他日後的許多震驚香港的大事,都是借助股市進行的。
20世紀70年代初,股市無論對投資者還是對上市公司,都是個全新的課題。人們普遍表現出盲目幼稚。在這一點上,李嘉誠顯出高人一籌的心理素質。
在香港股市的這次暴跌中,毫無疑問,李嘉誠是這次大股災中的“幸運兒”。長實的損失,僅僅是市值隨大市暴跌,而實際資產並未受損。相反,李嘉誠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實績。
長實上市時,擁有收租物業約35萬平方英尺,年租純利390萬港元;發展物業7項,正興建或擬建,其中獨資擁有的地盤3個,合資共有的地盤4個。上市時將25%股份公開發售,集得資金3150萬港元。這筆巨資,加速了長實的物業建設。與其他地產商合資發展的樓宇,均作出售;獨資興建的樓宇,做收租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