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決策管理:時局變幻盡在掌握(5)(1 / 2)

盈動借殼上市之初,投資者焦點還是集中於數碼港項目,其後盈動旗下的創收基金展開一係列的投資,入股多家與互聯網有關的公司,盈動本身又與多家世界級的資訊科技公司聯盟合作,盈動作為一家廣泛投資於亞洲區互聯網絡業務的科技公司的形象開始鮮明起來,與軟件的發展方向也愈走愈近。

資料顯示,盈動主要收購事件如下——

1999年8月16日,斥資5400萬港元購入Outhhue20%的股權。

1999年9月24日,與美國CMGI結盟,互換股份。

1999年10月15日,購入時富網上金融5%的股權,斥資47億港元入股13家公司。

1999年12月28日,與日本光通信共同入股金力國際,共占75%的股權。

2000年2月6日,入股和記黃埔的tom.com,占5%的股權。

8.胸懷天下,包舉宇內

全球化在當今世界已成為一股銳不可當的潮流,每一位真正成功的企業家都不可能不具有胸懷天下,包舉宇內的氣魄。隻有這樣,他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才能高瞻遠矚,為企業製定出全球戰略。使企業走上快速發展之路。李嘉誠即為其一,他總是能站在全球的角度去給自己定位,去選擇經營方式,給世人帶來震驚。這種強烈的震撼力源於他的這樣一個經商觀念——真正的世界級大商人必定是以全球化經營戰略為方案的。

李嘉誠則毫無疑問是一個世界級大商人,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他在加拿大的投資就足以明證。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加拿大經濟麵臨挑戰。但加拿大最大的收獲,是“逮住”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僅他一人,就為經濟麵臨衰退的加國,帶來100多億港元巨資。香港眾多華商,惟李嘉誠馬首是瞻,他的好友、同樣是世界級華人富豪鄭裕彤、李兆基、何鴻燊等,竟相進軍加拿大。

杜蒙特與範勞爾赴港專程采訪,發現加拿大商務官員和商人,為了便於與李嘉誠接觸,把辦公室也搬進了華人行。在決策階段,李嘉誠幾乎每天都要接待這些加國“獵手”,並與高級助手研究加方提供的投資項目。

一位加拿大商務官對李嘉誠簡直是著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雜誌封麵),掛在辦事處內,此人提到李嘉誠便讚不絕口,說道:“那是我的英雄人物!”

這位商務官很想讓李嘉誠投資魁北克省,哪怕是買下皇家山一座房子、一間紙廠還是一些餐廳連鎖店,都非常歡迎。隻要李氏肯投資,魁北克便可列入李的商業帝國版圖,而且還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馬世民充當了李嘉誠的“西域”’大使。他是力主海外擴張調門唱得最高者。李嘉誠就萌生締造跨國大集團的宏誌,現在和黃、港燈相繼到手,現金儲備充裕,自然想大顯身手。

李嘉誠、馬世民以及長江副主席麥理思,穿梭於太平洋上空。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黃透過合營公司UnionFaith投資32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權。時值世界石油價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誠看好石油工業,做了一筆很合算的交易。

這是當時最大一筆流入加國的港資,不但轟動加國,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騷動。

其後,李嘉誠不斷增購赫斯基石油股權,到1991年,股權增至95%。其中李嘉誠個人擁有46%,和黃與嘉宏共擁有49%,總投資為80億港元。

李嘉誠的兩個兒子都加入加拿大國籍。他本人於1987年應邀加入香港加拿大會所,成為會員。每每李嘉誠出現在加拿大會所,駐港的加國官員及商人,便把他如眾星拱月般圍住。一名了解中國文化的官員,把李嘉誠稱為“我們加拿大的趙公菩薩”。

香港輿論議論紛紛,有人說他是本埠華商最大的“走資派”;有人說他大肆收購歐美企業,是隱形遷冊;還有人說他食言,準備大淡出。李嘉誠說:“因投資關係,我在1967年時已獲得新加坡居留權,別人怎麼說,我並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