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決策管理:時局變幻盡在掌握(5)(2 / 2)

1988年,兼任加拿大赫斯基公司主席的馬世民,會見美國《財富》雜誌記者時說:

“若說香港對我們而言太小,這的確有點狂。但困境正在日漸逼近,我們沒有多少選擇餘地。”

馬世民還談到收購赫斯基公司的波折。按照加國商務法例,外國人是不能收購“經營健全”的能源企業的。赫斯基在加國西部擁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氣開發權、一間大型煉油廠及343間加油站。除石油降價因素帶來資金周轉困難,並未出現債務危機。幸得李嘉誠已經安排兩個兒子加入加拿大籍,收購計劃才得以順利通過。

李嘉誠投資英國,幾乎與加國同步進行。1986年,他斥資6億港元購入英國皮爾遜公司近5%股權。該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時報》等產業,在倫敦、巴黎、紐約的拉紮德投資銀行擁有權益。該公司股東擔心李嘉誠進一步控得皮爾遜,不甘讓華人做他們的大班,組織反收購。李嘉誠隨機退卻,半年後拋出股票,盈利1.2億港元。

1987年,李嘉誠與馬世民協商後,以閃電般的速度投資3.72億美元,買進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5%股權。李嘉誠成為這間公眾公司的大股東,卻進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權的管理層,提防這位在香港打敗英國巨富世家凱瑟克家族的華人大亨。1990年,李嘉誠趁高拋股,淨賺近l億美元。

1989年,李嘉誠、馬世民成功收購了英國Quadrant集團的蜂窩式流動電話業務,使其成為和黃通訊拓展歐美市場的據點。

李嘉誠進軍美國的一次浩大行動,是1990年,試圖購買“哥倫比亞儲蓄與貸款銀行”的30億美元有價證券的50%;涉及資金近100億港元。因為這家銀行是加州遇到麻煩的問題銀行,卷入了一係列複雜的法律程序中,結果,李嘉誠的投資計劃擱淺。

李嘉誠在美國最有“著數”(合算)的一筆交易,是他與北美地產大王李察明建立友誼。李察明陷入財務危機,急需一位“疊水”(粵語水即錢,意為很富有)的大鹿為他解危,並結為長期合作夥伴。為表誠意,李察明將紐約曼哈頓一座大廈的49%股權,以4億多港元的“縮水”價,拱手讓給李嘉誠。

在新加坡方麵,萬邦航運主席曹文錦,邀請香港巨富李嘉誠。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軒等赴新加坡發展地產,成立新達城市公司,李嘉誠占10%股權。

1992年3月,李嘉誠、郭鶴年兩位香港商界巨頭,通過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團主席和田一夫,攜60億港元巨資,赴日本劄幌發展地產。李嘉誠的舉動,引起亞洲經濟巨龍——日本商界的小小震動。李嘉誠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正像日本商人覺得本國太小,需要為資金尋找新出路一樣,香港的商人也有這種感覺。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據投資的法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隻籃子裏。”

國際化經營戰略是企業總體經營戰略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許多企業比較重視運用產品、技術及價格等“剛性”手段,去爭取優勢,贏得勝利。然而,國際經濟競爭已打破了地域、時空等局限,向全方位經營與競爭擴展,僅僅運用“剛性”競爭策略遠遠不能適應。因而,經營者必須在企業的各個方麵,包括人員管理上有新的選擇與舉措。

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獲勝必須要有適合國際氛圍的人才。掌握最現代化的經營手段,熟悉他國的文化、風土人情,掌握多門外語等都是對國際新型經營人才的要求。李嘉誠可謂深謀遠慮,他似乎早已預料到國際化趨勢的來臨,所以,在70年代初便開始重用熟悉他國文化、語言以及社交手段的“洋大人”。

李嘉誠投資海外的幾次大行動,有成功也有不利,收購成功,就控得該公司,如果收購難度太大,則見好就收。賺一筆就走,換個地方再來。因為世界之大,企業之多,到處都可以施展才能,實在沒有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這就充分顯示了李嘉誠靈活機動,隨機應變,不拘一格地經商風格。他的全球化戰略為其創立巨型跨國公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