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目標管理:誌存高遠還要立足腳下(1)(1 / 3)

成功者不但懷抱希望,而且擁有明確的目標。堅持目標就是成功的關鍵,你必須花時間和精力了解你的競爭圈子的情況及自己的所長和所短,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1.明確目標,有的故矢

企業的成功在於要有明確的發展目標,這樣就能夠把一切力量集中起來為此目標而奮鬥。1971年1月。乒乓外交打開了中美關係的大門,中國內地“文革”運動基本停息。同年7月,美國尼克鬆總統派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與毛澤東、周恩來會晤。

這表明,中國可能很快就能夠與美國消除敵對狀態,緊鎖的國門將會逐步打開,那就將使香港的轉口貿易地位進一步加強。

國際大環境和中國內地大環境的變化,為香港經濟的騰飛帶來了寬鬆的政治氣候,香港經濟界重新恢複了對香港前途的信心。從70年代起,香港經濟由正業化階段,逐步轉入多元化經濟階段,百業轉旺,對樓宇的需求激增,地產市場逐步轉旺。

1971年6月,李嘉誠成立長江地產有限公司,決心集中物力、財力和精力發展房地產業。

在第一次公司高層會議上,李嘉誠滿懷信心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為奮鬥目標,不僅要學習置地的成功經驗,還要有超過置地的規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於1889年由英商保羅·遮打與怡和洋行傑姆·凱瑟克合資創辦,當時注冊資本為500萬港元,為全港最大的公司。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置地公司不僅在香港處於絕對霸主地位,並躋身全球3大地產公司之列。除地產以外,置地還兼營酒店餐飲、食品銷售,其業務範圍以香港為中心,輻射亞太14個國家和地區。

李嘉誠居然提出超越置地的目標,頗有點不自量力的味道,所以,引來股東們噓聲一片,李嘉誠手下各部門主管也是滿臉狐疑之色。

一位部門主管忍不住站起來問道:“與置地等地產公司比,長江還隻能算小型公司,我們能競爭得過地產巨霸嗎?”

“能!”李嘉誠充滿自信說道:“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置地創始人遮打爵士由英國初來香港時,也隻是個默默無聞的貧寒之士,他靠勤勉、精明和機遇,終成一代巨富,他創九倉(九龍倉)、建置地、辦港燈(香港電燈公司),多有膽識和魄力。”

“我們做任何事,都應有一番雄心大誌,立下遠大目標,才有壓力和動力。”

“當然,以目前長江的實力,遠不可與置地同日而語,但我們可以先學習借鑒置地的經營經驗。置地能屹立半個多世紀不倒,主要得益於它以收租物業為主、發展物業為次的方針。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長期投資。今後長江,也將以收租物業為主。”

“置地的基地在中區,中區的物業已發展到極限,寸金難得寸土,甚至可以說是寸土尺金。以長江的資金儲備,自然還不敢到中區和新興市鎮去拓展。待資金雄厚了,再與置地正麵交鋒。”

“記得先父生前曾與我談起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話去驗證世間發生的事,多有驗證。久居香港地產老大的置地,近10年來,發展業績並非盡如人意,其勢頭遠不及地產後起之秀太古洋行。”

“我們長江,草創時寄人籬下棲身,連借來的資金合計才5萬元。物業從無到有,現在已達35萬平方(英)尺。現在我們集中發展地產,增長速度將會更快。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見,李嘉誠並非夜郎自大,說大話空話。他是有的放矢,把置地當成靶子,在心理上先把置地“吃”透。

然而,李嘉誠這番有理有據的話,並未使在座的各位完全信服。

長江和置地,兩者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業界素來就有“撼山易,撼置地難”之說,人們認為,李嘉誠要實現其目標,除非真的具有“超人’的本領。

誰也沒想到,李嘉誠後來真的實現了“超越置地”的目標。他的遠見卓識,再一次令人歎服不已。”

李嘉誠始終堅持自己定下的目標,采用迂回包抄的戰略戰術,先從地價較低的市區邊緣和新興市鎮拓展,具備了一定的資金實力後又挺進中區,與置地直接對壘。最後,李嘉誠終於把置地這個巨人掀翻在地。直到那時,人們才真正感覺到了李嘉誠氣吞山河的力量。

在商界,無大誌者,僅滿足於蠅頭小利,是不會有成就的。

倒不是立大誌就能成大富,但成大富必須有大誌。否則,小富即安,沒有進取的動力,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2.高妙戰略,實現目標

1977年,是李嘉誠事業上不尋常的一年。

當時,國際經濟環境逐漸轉好,世界性石油危機已成為曆史:中國內地已結束了10年浩劫,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口號,開始逐步推行改革開放政策。

在此形勢下,香港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百業繁榮,刺激了地產的興旺;地產的興旺,又反過來推動了整個經濟的增長。一時間,地產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舉足輕重。

自從1958年李嘉誠涉足地產以來,他先是在1971年將長江工業改為長江地產,而後又更名為長江實業,並成功上市,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1976年,長實的年經常性利潤達到了5887萬港元、擁有地盤物業635萬平方英尺、資產淨值增至5.3億港元,創曆史最好業績。李嘉誠在業界實力漸強,聲譽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