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目標管理:誌存高遠還要立足腳下(1)(2 / 3)

不過,此時的李嘉誠仍未被業界和傳媒視為地產巨子,商界名人。長實說到底,仍不過是一家中型地產公司而已,認識他的人很少。比如,當年在一次拍賣會上,有個實習記者問旁邊的老記者:“那個額頭高高,頭發微禿,頻頻舉手應價的中年人是誰?舉一次手加個幾百萬,好像很平常?”

老記者說:“他叫李嘉誠,長江實業公司的老板,當年靠做塑膠花發跡,還被捧為塑膠花大王。近些年投資地產,擁有多座工業大廈,還在賽西湖發展高級住宅樓宇,在地產界已小有名氣,看他在拍賣場上的氣度,實力不可小覷。”

這位老記者解釋了好一番,才使這位實習記者知道了李嘉誠這一名號。而在後來,李嘉誠的聲名可謂是如雷灌耳,家喻戶曉。若有哪位記者認不出李嘉誠,那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

李嘉誠享有盛名,始於1977年,此後,他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隻要他出現在拍賣場,記者就會盯著他窮追不舍,采訪拍照。

這一轉變是因為李嘉誠參與了地鐵遮打站(亦稱中環站)、金鍾站上蓋興建權的競投。

結果長江實業一舉擊敗置地巨人而中標,吹響了華資向英資全麵進攻的號角。李嘉誠也因此被大家譽為“民族英雄”,從而聲譽鵲起。

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個工程預計8年完成,需耗資約205億港元。

首期工程經九龍觀塘,穿過海底隧道到達港島中環,全長15.6公裏,共15個站,耗資約56.5億港元。

其資金來源,主要有3種渠道:由港府提供擔保獲得銀行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利潤充股。

中環站是地鐵首段的終點,位於全港最繁華的銀行區;金鍾站是穿過海底隧道的第一站,又是港島東支線的中轉站,周圍有香港政府公署、最高法院、海軍總部、警察總部、紅十字總會、文物館等著名建築,附近就是中環銀行區。

有人說,中環、金鍾兩站,就像雞的兩隻大腿,其上蓋將可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所以,全港地產商無不垂涎欲滴。

李嘉誠又何嚐不為之動心呢?不過,在李嘉誠眼裏更看重的還不是上蓋發展的利潤,而是長實的聲譽。一旦中標,則可使長實的聲譽直線上升,脫穎而出,躋身第一流地產商行列。

而目前在人們的眼裏,長實隻是一家在偏僻的市區邊緣和荒涼的鄉村山地買地蓋房的地產公司。在寸土寸金、摩天大廈林立的中區,長實根本就沒有半磚片瓦,真可謂無立錐之地!

李嘉誠涉足地產20個春秋,擁有的地盤物業麵積已直逼置地,已積累了不少經驗,已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之勢。李嘉誠覺得改變形象的時機已經成熟。

因此,他決心挺進中區,與置地展開正麵交鋒,“最後奪取城市”。

早在1976年下半年,新聞界就在風傳香港地鐵公司將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的消息。1977年初,這一消息終於得到官方確認,各大地產商無不聞風而動。

在這場決戰的前夕,李嘉誠的心情既興奮又沉重,連日來寢食不安。

中環、金鍾兩站的招標,一定不乏實力雄厚的大地產商、建築商前往竟標。究竟鹿死誰手,必將有一番你死我活的殘酷競爭。

假如一戰而捷,占領中區,長實就可“一飛衝天”,躋身地產諸強之列;假如不幸敗北,長實還得屈居人後,臥薪嚐膽。

長實的把握究竟有多大?若渺茫無望,不如不投。以前也曾有過政府拍賣中區官地的機遇。中區地價極為高昂,而且日漲日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萬港元,是世界上地價最貴的地段。一塊地皮,動輒就要數億乃至10多億,這絕非長實財力所能夠參與的竟價。

但不敢參與,並非不敢期望。李嘉誠渴望已久的目標就是要打入中區。

這天傍晚,李嘉誠信步走到深水灣的山坡,眼前是維多利亞海灣朦朧的輪廓。潮聲在他耳畔激蕩,他眼前仿佛看到兩座商業大廈,從地鐵車站拔地而起。這兩座大廈應該屬於長實!

李嘉誠一貫渴望挑戰,也樂意應戰。

“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置地!”

李嘉誠終於拿定了主意。他大步回到家中,來到書房,翻閱研究有關地鐵建築的材料。

李嘉誠可以說是一個出色的戰略家。他定下超越置地的目標後,自己暫時根本不具備抗衡的實力,便采取避其鋒芒、迂回包抄的戰術。20年來,李嘉誠從沒有與置地正麵交鋒過一次,可見其忍耐力之強。

現在,李嘉誠覺得機會來了,雖然實力依然不及置地,但足以一搏。

既然決定投身戰鬥,就要做好充分的戰鬥準備。何況對手比自己強大,這就需更要吃透對手,摸清他的劣勢所在,然後製訂有針對性的對策。

李嘉誠估計,參加地鐵競投的將會有置地、太古、金門等英資大地產商,建築商。相比較來說,華資地產建築公司的實力稍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