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目標管理:誌存高遠還要立足腳下(1)(3 / 3)

自然,置地公司的奪標呼聲最高。

港島中區,可以說是置地的“老巢”。置地創始人保羅·遮打當年因參與中區填海,而獲得港府成片優惠的地皮。置地在中區,擁有數十座摩天大廈。置地廣場和康樂廣場(又名怡和大廈),正好位於未來的中環地鐵車站兩翼。中環車站又恰好座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側,則是遮打花園廣場。就憑這些物業和街道的名稱及主人,不難看出置地在中區的地位。

正因為這樣,當時的公眾和傳媒才習慣於把中環站稱為遮打站。

而金鍾站離遮打花園廣場也隻有100多米,簡直就處在置地的眼皮子底下。

可以說,如果能夠攫取中環、金鍾車站上蓋的興建權,就等於打入中區的心髒,到置地這隻餓虎的食槽裏奪食。

臥塌之側,置地豈能輕易讓他人染指?置地雖未公開聲稱參與競投,但眾多媒體都認為,置地必然會堅決捍衛自己的領地,誰與置地競爭,無疑是“以卵擊石”。

李嘉誠深知,論實力,長實遠遠不是對手。要扳倒置地巨人,必須出奇製勝。

李嘉誠又開始冷靜地分析對手,試圖從其內部找到薄弱環節,尋找突破口。

置地屬怡和係,怡和大班又兼任置地大班。現任大班是紐璧堅,此人20歲起就參加怡和洋行的工作,他沒有任何背景,完全是靠自己的勤勉努力一步步爬上了董事局主席的高位。

置地的另一個創始人,是凱瑟克家族的傑姆·凱瑟克。凱瑟克家族又是怡和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因而,紐璧堅身兼兩局大班,又受到股東老板的製約,加之凱瑟克家族由於對內地政府懷有太重的戒心,一直力主把發展重點放到海外。所以,紐璧堅坐鎮香港,製定戰略的精力自然會被分散。

這正是常人不易察覺的薄弱之處,人們往往會被置地的“貌似強大”蒙住雙眼。

而且,置地一貫妄自尊大,目中無人,自然不會冷靜地研究竟爭對手,也不會“屈尊”去迎合合作夥伴。

這也是置地的一個致命弱點。

李嘉誠因此認為,隻要決策正確,周密而謹慎地行事,置地並不是不可戰勝。

於是,李嘉誠又回過頭來,仔細研究地鐵公司招標的真正意向。

香港地鐵公司屬於港府的公辦公司。地鐵公司除擁有少許政府特許的專利和優惠之外,它的資金籌集、設計施工、營運經營,都按市場的通常規則運作。

李嘉誠通過各種渠道獲悉,港府當局對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估價約2.443億港元,原址用作中環、金鍾兩地鐵車站上蓋;再加上九龍灣車廠地皮估價,兩者合計約6億港元。港府將以估價的原價批予地鐵公司,由地鐵公司發展地產,彌補地鐵興建經費的不足。

地鐵公司為購得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曾與港府多次商談。他們想用部分現金、部分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而港府堅持要全部用現金支付。

通過地鐵公司與港府之間發生的這一分歧,李嘉誠看出,地鐵公司現金嚴重匱乏。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現在急需現金回流以償還貸款,並指望獲得更大的盈利。這就是地鐵公司招標的真正意向所在。

於是,李嘉誠采取了不動聲色、避其鋒芒的奇襲原則,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製定出了克敵製勝的具體方案。

通過這一番深思熟慮以後,李嘉誠的思路漸漸明朗,腦海中已有了投標書的大致輪廓。

李嘉誠在投標書上,首先提出將兩個地盤設計成一流商業綜合大廈的發展計劃。但這仍不足以挫敗其他竟投對手,因為任何竟投者,都會想到並有能力興建高級商廈物業。

李嘉誠將方案重點著眼於兩點;一、滿足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由長江實業公司一方提供現金做建築費:二、商廈建成後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鐵公司與長江實業分享,並打破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占49%。

這個方案對長江而言,是一筆沉重的現金負擔。但李嘉誠決定破釜沉舟,冒一次險。

為儲備足夠的現金,1976年冬,長實通過發行新股,集資1.1億港元,大通銀行許諾長實可以隨時取得2億港元的貸款,再加上年盈利儲備,這樣,李嘉誠可調動的現金約有4億港元。

如此,李嘉誠已做好了充分的資金準備,使方案的具體實行有了保證。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李嘉誠緊張而急切地期待著競投的開始。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鐵公司正式宣布:公開接受郵政總局原址發展權招標競投。

參加競投的財團、公司共有30家,創曆史最高紀錄。它們是置地公司、長江實業、太古地產、金門建築、輝白美公司、霍英東集團、恒隆地產等。

各競投公司頻頻與地鐵公司接觸,都準備好了保密的投標書及附件,在限定期限內交了上去。

公開招標為各公司提供了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投標書內容屬機密。各公司都知道,在投標中,若過多考慮己方利益,則中標希望微乎其微:若條件過於優惠對方,自己就會無利可圖,甚至虧本。因此,各家都對投標內容精心設計,卻又秘而不宣。一時,香港媒體上各種猜測甚囂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