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界自然一致看好置地,因其優勢實在是太明顯了。麵對記者的采訪,置地大班紐璧堅,顯得高深莫測,隻是用自信的口氣說:“等著看結果吧。”
結果很快就出來了。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大報紙紛紛用大幅標題在頭版頭條報道了這次投標結果:“長實擊敗置地!”
請看當日《工商日報》對此事的詳細報道:
“時值約2.4億港元,為30個大財團爭相竟投的中區地王——舊郵政總局地皮,終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投得……
據地下鐵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長江所提交的建議書列舉之條件,異常優厚而具有誘惑力,終能脫穎而出,獨得與地鐵公司經營該地的發展權。
長江實業有限公司已同意,在簽訂協議時,付給地鐵公司一筆現金,並繼續交付現金若幹次,保證地鐵公司無論如何都可以獲利。
地下鐵路公司董事局昨日已經批準協議條款,規限長江實業公司在地鐵未來中環站上蓋占地2270英尺、建造37層高的商廈與辦公室混合的單塔型建築物一座。
4月4日,地鐵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和李嘉誠簽訂了中環站上蓋發展物業協議,並決定兩天後簽訂金鍾站上蓋協議。”
其他報章也對長實中標進行了大肆渲染,說這是“長江實業發展史上裏程碑”、地產新貴李嘉誠“一鳴驚人,一飛衝天”,雲雲。
也有報紙傳言,凱瑟克家族對紐璧堅痛失中區地王大為不滿,並以此為借口,脅逼紐璧堅下台。
1978年5月,中環車站上蓋建築——環球大廈開始分層發售,時值地產高潮,用戶購樓踴躍,廣告見報後8小時內就已全部售完,交易總額5.92億港元,創下了香港樓價的最高記錄。
1978年8月,金鍾車站上蓋建築——海富中心開盤,物業總值9.8億港元,創開盤售樓一天成交額的最好業績。
後來,環球大廈和海富中心這兩幢發展物業,總計為長實獲得7億多毛利,純利近0.7億港元。
這個盈利水平,實際上低於當時地產業的平均利潤,甚至還可以說是虧了。然而,李嘉誠卻由此獲得了無法以金錢估量的無形利益——形象和信譽,而這恰恰是李嘉誠參與竟投的主要目的。
李嘉誠的“一飛衝天”,向全香港莊嚴宣布,長實不再隻是一家隻能在偏僻地方蓋房的地產公司。
李嘉誠和他的長實從此樹立起了一流地產商的形象,也為取得銀行的信任、股市的聲譽,以及繼續在中區拓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後來的長江實業,也正是以此為契機,加速了拓展的步伐。
此一舉,眼前看是虧了一點,但從長遠利益看,實在是大大地賺了。
這就是所謂的戰略眼光。自古高手作戰,從不糾纏於一地一時之得失,而以大局為重,以最後之成敗論英雄。
李嘉誠在這場曆史性的大決戰中,取勝的秘訣在於:
其一,沉著冷靜,保持低調,以麻痹對手的警覺。
其二,知己知彼,吃透置地和地鐵公司兩方。然後,投地鐵公司之所好,一舉中標。
其三,李嘉誠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這次牽動全香港地產界乃至全香港市民關注的地王大戰,改變形象,樹立聲威。因此並沒有太多計較眼前利益。
當時也曾有記者詢問李嘉誠與地鐵公司合作成功的奧秘,李嘉誠謙虛地說:
“奧秘實在談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
3.循序漸進是通向目標的捷徑
作為一名企業家在任何不利的情況下,都要保持一種謹慎的姿態,要有一種螞蟻精神。所謂“千裏之堤、潰於蟻穴”,隻要堅持不懈,小溪最終也會彙成江海。李嘉誠這種螞蟻精神即是循序漸進,變客為主,即要求經商者善於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局麵為有利於自己的局麵。其做人方法就是客方鑽空子插腳進去,掌握對方首腦機關或要害部門,循序漸進,變客為主;或被動的一方,抓住時機,變被動為主動,即在形勢不利時,要爭取時間,擴充實力,通過一個由量變到質變過程變被動為主動。“以弱製強”是李嘉誠極其擅長的一種與經營對手較量的戰術,這樣做的結果是:李嘉誠逐步強化自己的實力,反客為主,走向了成功。
1979年9月25日夜,在華人行21樓長江總部會議室,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沉穩的李嘉誠以激動的語氣宣布:
“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彙豐銀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在場的大部分記者禁不住鼓起掌來。有記者發問:“為什麼長江實業隻購入彙豐銀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購入其優先股?”
李嘉誠答道:“以資產的角度看,和黃的確是一間極具發展潛力的公司,其地產部分和本公司的業務完全一致。我們認為和黃的遠景十分好,由於優先股隻享有利息,而公司盈虧與其無關,又沒有投票權,因此我們沒有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