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目標管理:誌存高遠還要立足腳下(2)(2 / 3)

李嘉誠被和記黃埔董事局吸收為執行董事,主席兼總經理仍是韋理。

記者招待會後的一天,和黃股票一時成為大熱門。小市帶動大市,當日恒指飆升25.69點,成交額4億多元,可見股民對李嘉誠的信任。李嘉誠繼續在市場吸納,到1980年11月,長江實業及李嘉誠個人共擁的和黃股權增加到39.6%,控股權已非常牢固。其間,未遇到和黃大班韋理組織的反收購。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注:包玉剛入主的怡和係九龍倉不屬獨立洋行),和黃集團也正式成為長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李嘉誠以小搏大,以弱製強。長江實業實際資產僅6.93億港元,卻成功地控製了市價62億港元的巨型集團和記黃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難以令人置信,難怪和黃前大班韋理,會以一種無可奈何,又頗不服氣的語氣對記者說:

“李嘉誠此舉等於用美金2400萬做訂金,而購得價值10多億美元的資產。”

李嘉誠靠“以和為貴”、“以退為進”、“以讓為盈”的策略,贏得這場香港開埠以來特大戰役的勝利。和黃一役,與九龍倉一役有很大不同,沒有劍拔弩張,沒有重錘出擊,沒有硝煙彌漫,和風細雨,兵不血刃。故有人道:“李氏收購術,堪稱商戰一絕。”

消息傳出,香港傳媒大為轟動,爭相報道這一香港商界的大事。

1979年9月26日,《工商晚報》稱長江實業收購和記黃埔,“有如投下炸彈”,“股市今晨狂升”。

《信報》在評論中指出:“長江實業以如此低價(暫時隻付20%即1.278億港元)便可控製如此龐大的公司,擁有如此龐大的資產,這次交易可算是李嘉誠先生的一次重大勝利……

“購得這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票是長江實業上市後最成功的一次收購,較當年收購九龍倉計劃更出色(動用較少的金錢,控製更多的資產)。李嘉誠先生不但是地產界強人,亦成為股市炙手可熱的人物。”

李嘉誠、包玉剛雙雙入主英資大企業,還引起國際傳媒界的關注。

美國《新聞周刊》在一篇新聞述評中說:“上星期,億萬身家的地產發展商李嘉誠成為和記黃埔主席,這是華人出任香港一間大貿易行的第一位,正如香港的投資者所說,他不會是惟一的一個。”

英國《泰晤士報》分析道:“近一年來,以航運巨子包玉剛和地產巨子李嘉誠為代表的華人財團,在香港商界重大兼並改組中,連連得分,使得香港的英資公司感到緊張。

眾所周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然而,占香港人口絕大多數的仍是華人,掌握香港政權及經濟命脈的英國人卻是少數民族。二戰以來,尤其是六七十年代,華人的經濟勢力增長很快……

有強大的中國做靠山,這些華商新貴們,如虎添翼,他們才敢公然在商場與英商較量,以獲取原屬英商的更大的經濟利益,這使得香港的英商分外不安。連世界聞名的怡和財團的大班大股東,都有一種踏進雷區的感覺。英商莫不感歎世道的變化,同時,也不能不承認包玉剛、李嘉誠等華商,能與英國商界的優秀分子相提並論。”

這篇文章,試圖以時代背景探討華商得勢的原因。文章的某些提法偏頗,並含有“大英帝國”的口氣,但總的來說對李氏包氏的評價也還中肯。

這之後,李嘉誠、包玉剛繼續成功地收購了英資大型企業,徹底扭轉英資在香港占絕對優勢的局麵。讚譽鋪天蓋地,盛譽又來之不易。

對於人們的稱讚,李嘉誠並不以為他有什麼超人的智慧,他避而不談他的謀略,而對彙豐厚情念念不忘:“沒有彙豐銀行的支持,不可能成功收購和記黃埔。”

事實的確如李嘉誠所說的那樣。

在彙豐與長江合作重建華人行大廈時,沈弼就對李嘉誠有良好印象。沈弼是彙豐史上最傑出的大班,他的傑出之處,就是以銀行的切身利益為重,而不在乎對方是英人還是華人。道理如沈弼自己所說:“銀行不是慈善團體,不是政治機構,也不是英人俱樂部,銀行就是銀行,銀行的宗旨就是盈利。”

與香港航運業老行尊——怡和、太古、會德豐等英資洋行下屬的航運公司比,包玉剛出道最晚,但他的環球航運集團卻是獲得彙豐貸款最多的一家。這是因為包氏的經營作風和能力,能夠確保償還彙豐放款的本息。現在,彙豐在處理和記黃埔的問題上,亦是這樣態度。他們信任李嘉誠的信用和能力,足以駕馭和黃這家巨型企業,因此不惜將這間英人長期控有的洋行,交予李嘉誠手中。彙豐不僅擺脫了這個包袱,彙豐保留的大量和黃優先股,待李嘉誠“救活”後還會為彙豐帶來大筆紅利。

4.有錢大家賺

“錢靠大家來賺”是李嘉誠的一句口頭禪,也是他為人做事的行為準則。

要在商場上達到成功的彼岸光靠精明的頭腦,而無法營造一個和諧的外部環境是很難成事的。層出不窮的“外患”往往令商家疲於應付,最後倒入血泊之中。而解決這一難題的一條妙招就是多為對手利益考慮,讓利於對手,實現雙贏。所謂多一個朋友就少一個敵人,朋友多了自然就會打遍天下無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