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社會協調管理:與人為善,暢行天下(4)(1 / 3)

在潮商的塑膠熱中,李嘉誠起了一定的表率作用,他的成功激勵更多的潮商加入這一行業。李嘉誠在發展自己事業的同時,也不忘給予潮商同行一定的幫助。

此時李嘉誠的興趣隻在經商,而且已越來越熱衷於經商,對擔任政府或社團公職沒有多大興趣。不過,他在任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期間,仍盡力而為,不負眾望,尤其是做了一件至今仍被傳為佳話功德無量的好事。

1973年,中東戰爭引發全球性的石油危機,香港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尤其對塑膠行業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危機引發原料價格暴漲,從年初的每磅6角5分,一路直線上漲,到秋後竟高達到每磅4~5港元。塑膠製造業一片恐慌,如臨末日。有原料儲備的廠家日子還相對好過一些,不少廠家並未儲備原料,一時“無米下鍋”,隻好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被進口商壟斷。其實,價格暴漲的根本原因,並不在石油危機本身,因為國外塑膠原料的出口離岸價隻是略有上漲。

原料價格急速上漲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於香港的進口商利用生產廠家因石油危機產生的恐慌心理,壟斷價格,一致提價,再加上炒家的介入,使價格節節上升,最終到了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

麵對這場關係香港塑膠業生死存亡的危機,身為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的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掛帥救業。

其實,此時的李嘉誠已經把經營重點轉移到了地產上,而且也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效益。這次塑膠原料危機,對長江的整個事業而言,影響不會太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就有充足的原料庫存。李嘉誠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出於公心和義務,他不能眼看著潮籍塑膠商們就這樣毀於一旦,更不願整個香港塑膠業就此衰落。在李嘉誠的倡議下,數百家塑膠廠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甚至有不少非潮籍塑膠商也主動加入進來。

要打破進口商的壟斷,就隻有廠家自己直接從國外進口原料,但單個塑膠廠家由於購貨量太小,國外原料商不願意進行交易。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向國外原料商進貨,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因此很快便達成了交易,從國外購進了相對較便宜的塑膠原料。

購進原料後,再由商會出麵協調,按實價分配給各股東廠家。在廠家聯盟麵前,進口商對原料的壟斷不攻自破,不得不自動將價格降了下來。

這樣,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在李嘉誠的全力相助之下,終於煙消雲散了。

李嘉誠在這次救業大行動中,還有一個驚人之舉:他將長江公司的庫存原料勻出了1243萬磅,以低於市場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在直接購入國外廠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的20萬磅,以購入價格轉讓給了需要量相對較大的廠家。

在危難之中,受李嘉誠幫助的廠家多達數百家。李嘉城此舉真可謂雪中送炭,雨中送傘。他因此也被人們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

李嘉誠扶危濟困的義舉,為他樹立起了崇高的商業形象,使他的聲譽和聲望如日中天。而這種信譽和聲望又給他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生意和財富。

暫且不論李嘉誠深層次的思想意識,以商論商,李嘉誠的這一舉動,確實是經商的上乘之作。

我們可以假設,當業中同行需要你施援相助,而你也具備足夠能力時,你又會做何行動呢?

很多人的做法是:落井下石,踩沉對方。以為這樣就可以少一個競爭對手。但切不可忘記,即使你真的扼殺了對方,其他的競爭對手仍會相繼而來,綿綿不絕。由於你對競爭對手毫不留情,他們必然會對你心存戒備,若有機會也會損你一把。這樣,你的事業中便時時潛伏著危機。更何況風水輪流轉,萬一哪一天災難落到自己頭上呢?

像李嘉誠這樣,救人於危難之中,不但能贏得人緣、信譽及聲望,也會為日後創大業賺大錢埋下伏筆。

朋友之間的友誼是珍貴而永恒的。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可見朋友在每一個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均留下了大量關於友誼的高論。孔子的《論語》中關於交友的論點就不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西方學者西塞羅、蒙田、培根、愛默生等也有不少關於交友的高論。到了當代中國,朋友更是“興旺”,什麼文友、商友、學友、棋友……派生出這麼多的友,恐怕也是現代社會強調分工的烙印。年輕朋友則更喜歡創新,覺得“哥們兒”不夠味,再加上個“鐵”,似乎表明現代人之間的友誼猶如銅牆鐵壁、堅不可摧。

然而,盡管“鐵哥們兒”之間稱兄道弟,能真正算得上朋友的究竟有多少?一旦有利害衝突,不妨捫心削司,在你失意患難之中能雪中送炭、始終不渝的朋友有幾個?在關鍵利害衝突時能不陷害你的朋友又有幾個?在你發達之時能不惦記你錢的朋友又有幾個?真正的朋友是不可能太多的。多則濫,濫則淺。酒桌之上“哥倆好”,酒醒之後也與路人一般,這樣的朋友隻是一種修辭上的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