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什麼樣的朋友,是人生一個重要問題。選擇朋友一定要慎而又慎,以正直、誠實,互相幫助為標準。真正的朋友不可能是一好百好,而是包含著互相勉勵、規勸、批評與自我批評,朋友之間坦誠相待,不護短、不妒長,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不遷就,如此才能對雙方有益,從而友誼才能天長地久。
真正的朋友並不常相守,濃鬱的友情看上去反而非常清淡。即使相隔多年未曾謀麵,一朝相會兩個人的心靈便立刻對接上,無需任何寒喧與過渡,雙方就能融為一體。友情的高低往往和距離成正比——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距離。糾纏在你身邊並且需要時時嗬護的友情,往往非常脆弱。最珍貴的友情又總是像北極星那樣,永恒而又遙遠。
朋友,就是當你事業有成時,與你一起分享,使歡樂增加一倍;當你遇到不幸與痛苦時,與你一起分擔,使痛苦減少一半。這叫水乳交融,患難與共。
誰是你的朋友,誰就是你的生命尺度。就像老舍和趙樹理那樣,一旦一位不幸去世,另一位會覺得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隨之離去。
友誼就像沙裏淘金,需要長時間的磨煉。隻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友誼才是最難能可貴的。“死生貧富轉換之際而始終不渝者,知己也。”願我們的人生中多一些真正的朋友。
6.關注內地,扶助中資
李嘉誠雖然取得了成功,但是,他時時關心著祖國大陸的發展與繁榮。隻要他能夠為大陸做事,總是不遺餘力。這不僅是為了給自己開創一條生意之路,更為重要的是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也就是說,即使他不賺錢,也樂於幫助大陸的同胞做生意。1979年10月,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香港設立分公司,董事長榮毅仁邀請李嘉誠出任中信董事。榮李二人互相敬慕,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榮毅仁的兒子榮智健於1978年移居香港,經商辦公司,有所成就,也積累了不少經驗。1986年,榮智健進入香港中信集團,不久,榮升為香港中信的董事總經理。
榮智健也是一個不安於現狀的人,他渴望到瞬息變幻、大起大落的股市闖蕩,想憑自己的實力,創立一個完全由自己所控製的公司。
李嘉誠以扶植其子澤钜、澤楷的心理,時時關注著榮智健的事業。李嘉誠任中信董事10年,並未做多少實質性的工作。如今,與他交情不錯的榮智健有心大展鴻圖,世叔伯豈有不幫忙之理?
榮智健看好借殼上市,結果與李嘉誠一拍即合,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借殼上市是股市術語。其來源是這樣的,一家公司要申請上市,原則上需要具有5年以上的經營實績,而且要按照正式手續在交易所上市,需要花費相當多的人力、財力和時間。
於是,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便通過收購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來實現自己上市的目的。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為“空殼”,就是說它們的資產和營業額都極少,收購時買家無需動用大額資金,這種收購不同於一般含義上的股市收購戰,無須搏殺,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你利我利的事。
此種方式簡便易行,常為精明的商家所采用。
一般而言,在港的中資公司不是來港資曆淺,就是會計製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難通過正常途徑上市。中資要盡快上市,隻有打一些資產額較少或經營不佳的上市公司的主意,也就是尋找“空殼”。
有買殼者,就有造殼者——有的集團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肉”,使其變成空殼,待價而沾。因為他們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買家買的不是肉,而是殼——即上市地位。
李嘉誠、榮智健為了買殼,在股市多方尋找、權衡,最後相中了泰富發展公司。泰富發展的前身是香港證券大亨馮景禧旗下的新景豐發展。後來,幾經改組,控股權最終落入毛紡巨子曹光彪手中。1988年8月,曹氏擁有泰富發展50.7%的控製性股權。
泰富經營地產及投資,狀況良好。然而,曹光彪在港龍航空這一大項目上,與太古洋行的國泰航空進行了激烈的空中爭霸戰,最終不敵對手,以致財力枯竭,焦頭爛額。為擺脫困境,曹氏隻有“減磅”。
由李嘉誠的英籍高參杜輝廉任主席的百富勤,也是中信的財務顧問及收購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每股1.2港元的價格購入其泰富股份,並以同樣的價格向小股東全麵收購。
當時,泰富市值僅為7.25億港元,是股市中的“蚊型股”。
中信沒有利用現金收購,而是通過一係列複雜的換股,及以物業作價的步驟完成的。
李嘉誠和榮智健都曾是港龍(曹光彪的主力艦)的股東、與曹光彪打過交道。因而,這次收購,是經過各方的縝密協商之後才達成協議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1991年6月,泰富經改組、集資、擴股之後,股權分配是:中信49%、郭鶴年20%、李嘉誠5%、曹光彪5%。從此,泰富正式改名為中信泰富,榮智健任董事長。
從股權分配上看,李嘉誠旨在促成這件事,並無意獲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