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社會協調管理:與人為善,暢行天下(4)(3 / 3)

借殼上市,對榮公子,李嘉誠還隻是牛刀小試,後來收購恒昌行的行動,才稱得上是大展拳腳。收購恒昌行在前節已述,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李嘉誠與榮智健的合作,引起了更多香港中資及內地國企的興趣。他們紛紛與李嘉誠聯絡,欲借超人之力購殼上市,合組聯營公司,以利用雙方的優勢,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拓展業務。

結果,李嘉誠選擇了首鋼作為合作夥伴。

首都鋼鐵公司,是中國特大型四大鋼鐵基地之一,有職工27萬人。經營多元化,包括鋼鐵、采礦、電子、建築、航運、金融等18個行業,在國內擁有100多家大中型工廠和70多家聯營公司,在海外擁有獨資、合資企業18家。

首鋼有意在香港上市,看中了李嘉誠的巨大聲譽與影響力,而李嘉誠也很看重首鋼的實力。經過一番比較,他們決定收購東榮鋼鐵公司。

“東榮鋼鐵”上市公司以經銷鋼鐵業務為主,為李明治的聯合集團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術師,他常常會不停地將全係各上市公司股份倒來倒去,據說買家和賣家都是他本人,害得小股東們叫苦連天。李明治因此涉嫌觸犯證券條例,招致了證監會等機構的大調查。如證據確鑿,李明治及其聯合係集團將會受到嚴厲的製裁和處罰。在此情況下,李明治走為上策,有意將旗下上市公司作殼出售。

東榮鋼鐵與首鋼的入港發展方向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鋼的鋼鐵,還可將部分鋼鐵銷往海外,這應當是一個最佳選擇。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鋼鐵,長江實業、怡東財務、東榮鋼鐵在北京簽訂了有關收購東榮鋼鐵的協議,收購價每股為0.928元,涉資2.34億港元。收購方的股權分配是:首鋼51%,長實21%,怡東3%,一共為75%的東榮股權。收購停牌前,東榮市價為每股0.92港元。

東榮的市價及收購價均低於股票麵額,可見東榮當時的股市信譽之低,已成了一隻沒有肉的微型空殼。但這隻空殼並不能限製未來的主人將其發展成大型中資企業。

1993年4月2日,首鋼、長實第二次合作,收購聯合係旗下三泰實業。同月,東榮正式改名為首長國際。大股東仍是首鋼、長實、怡東3家。三泰實業掛在首長國際旗下。

1993年5月18日,首長國際收購開始投資,經重整後,將其改名為首長四方。

1993年8月12日,首長國際又集資1.74億港元,收購建築公司海成集團。

1993年9月12日,首長國際全麵收購寶佳集團,涉及資金11億港元,是首長國際所涉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

經過5次收購後,首長國際在香港站穩了腳跟,實力大增。於是,調頭向內地進軍,與內地政府企業達成的合作項目所涉金額達百億以上。

1995年,香港證券界評出當年中資上市公司四大天王,中信泰富以市值474.7億港元高居榜首,首長國際以63.6億港元排列第三。

1994年,中信泰富以375億市值躋身香港十大財閥榜第8位。其風頭之勁,連香港的一些老牌華資英資大財閥,都深感可畏。

李嘉誠之所以這樣不遺餘力地幫助中資,自然有他的道理。作為商人,在商界多交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財路。再加上中資在香港的發展勢頭非常強勁,很快便迅速崛起,逐漸形成與英資、華資三足鼎立的趨勢。所以,與中資交好,可為今後進一步的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在全力幫助中信借殼上市時,李嘉誠可謂殫精竭慮,但最後隻占5%的股權。這是李嘉誠一貫的風格,他更注重的是日後的長遠合作和更大的利益,並不在意眼前吃點小虧。

此外,李嘉誠一直在尋找適當機會投資內地。通過幫助中資,可為他在內地樹立起良好聲譽,為下一步順利進軍內地埋下伏筆。一些傳媒評論說李嘉誠是在買政治保險,盡管他對此加以否認,但他的行動在客觀上會起到這個作用。

一般的商人,也知道“買政治保險”的重要性,但他們的做法卻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到了需要時,金錢、美女,什麼都敢送。這不但會遭致非議,敗壞名聲,還可能觸犯刑律,有很嚴重的後遺症。像李嘉誠這種做法,不顯山,不露水,做得堂堂正正,不但不清譽,反而可以揚名,效果極佳。

7.商場中也要重要仁義

常常有人說:商場即戰場,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商戰中講仁義道德隻會自取滅亡。而真正具有雄才偉略的大商人卻往往都是心中有大慈悲對天下充滿憐憫之心。做生意時也最講究遵循道德準則。

目光遠大的李嘉誠就經常出於善意,收購具有戰略意義的公司,也使被收購公司或起死回生,或得利豐厚。這樣做不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為了長遠的發展,這樣有時候寧可吃虧,也不怕失敗。被李嘉誠視為趕超目標,號稱為世界最大地產商的置地公司,一直為老牌英資洋行怡和集團所控製,它擁有香港中環的絕大部分物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