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李嘉誠隨父讀過杜甫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香港,他承建的樓宇近千萬平方英尺,卻不敢將自己的行為與杜甫的詩聯係在一起,因為是出於商業利益。捐建群眾公寓,雖不可根本上解決房荒,也算是為家鄉父老盡了綿薄之力。
群眾公寓兩處共9幢,4-5層不等,建築麵積1.25萬平方米,安排住戶250戶。李嘉誠共捐資590萬港元,工期分幾年完成,陸續遷入新居的住戶無不歡天喜地,有位新住戶在門聯上寫道:“翻身全靠共產黨,幸福不忘李嘉誠。”
1979年,李嘉誠回到闊別40年的家鄉。當晚,在潮州市政府舉行的茶話會上,李嘉誠說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話:“我是1939年潮州淪陷的時候隨家人離開家鄉的,到今天已經有整整40年了。40年後的今天,我第一次踏上我思念已久的故鄉,雖然一路上我給自己做了心理準備,我知道僻遠的家鄉與燈紅酒綠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離的,但是我絕對沒想到距離會是這麼大。就在我剛下車的時候,我看到站在道路兩邊歡迎我歸來的,我的衣衫襤褸的父老鄉親們,我心裏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說話,也什麼都說不出來,說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李嘉誠說到這兒,已淚水潸然。
回港後,李嘉誠與家鄉飛鴻不斷,他在信中懇切地說:“鄉中或有若何有助於桑梓福利等,我甚願盡其綿薄。原則上以領導同誌意見為依歸。倘有此需要,敬希詳列計劃示告。”“月是故鄉明。我愛祖國,思念故鄉。能為國家為鄉裏盡點心力,我是引以為榮的”,“本人捐贈絕不涉及名利,純為稍盡個人綿力”
1980年間,李嘉誠捐資2200萬港元,用於興建潮安縣醫院和潮州市醫院,大大改善了潮州的醫療條件。其後,李嘉誠積極響應市政府發起的募捐興建韓江大橋活動。李嘉誠捐款450萬港元,名列榜首,莊靜庵(其舅父、嶽父)居其二,陳偉南(香港屏山集團主席,飼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萬人民幣,大橋於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橋東側筆架山,有一座韓江大橋紀念館,在捐資芳名榜中,李嘉誠彩色大照位於正中。
李嘉誠還多次捐善款,資助家鄉有關部門設立醫療、體育、教育的研究與獎勵基金會,每筆數額10萬-150萬港元不等。李嘉誠慷慨解囊,善舉義行,在家鄉廣為流傳。尤令人稱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調。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為潮安、潮州兩醫院命名。1983年元宵節,家鄉政府有多項包括潮安、潮州醫院在內的工程落成與開幕剪彩儀式,李嘉誠不願參加剪彩活動。最後在有關領導的多次勸說下,才在開幕式前的一分鍾趕往醫院剪彩。
李嘉誠在香港也是一個大慈善家。
從1977年起,他先後給香港大學和其他幾個國家教育機構及基金會捐款5400多萬港元;1984年,他捐助3000萬港元,於威爾斯親王醫院興建一座李嘉誠專科診療所;1987年,他捐贈5000萬港元,在跑馬地等地建立三間老人院;1988年,捐款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對香港腎髒基金、亞洲盲人基金、東華三院捐資共1億港元;20世紀80年代至今,對香港社會福利和文化事業的幾十家機構捐善款逾1億港元。
李嘉誠在商業上的輝煌業績,以及在公益事業上的慷慨之舉,為他贏得無數的榮譽。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他,高度讚揚他為國為家鄉做出的貢獻。
李嘉誠有個宗旨,“發達不忘家國”,“辦公益事業乃是我分內之天職”。他認為“沒有錢是辦不成事的”,但“金錢卻也不是萬能的”,“對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錢也不能解決問題的”,“隻要我捐出的有限的錢,能為社會帶來較大的益處,我就終身無悔”,“我當努力辦實業,隻有盈餘多了,才能拿出多一些的錢,用於社會”
5.融入社會,為社會貢獻力量是一種莫大的快樂
李嘉誠說:“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錢,我賺錢不是隻為了自己。為了公司,為了股東也為了替社會多做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