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先對人再對事(1 / 2)

第1節 為什麼要“先對人再對事”

“對事不對人”常被引用為高明的管理和批評策略,但是,事都是人幹的,誰在做比做什麼更重要。不從人自身的誤區和缺失出發,而僅僅在表麵上解決一個個孤立的問題,無異於緣木求魚,刻舟求劍。

總是聽到管理者在麵對問題的時候不停地強調“對事不對人”,強調一種一視同仁的態度,隻關注問題出現的原因,如何做才能把事情處理好、解決好,而不是針對把事情搞砸的人自身的問題。所以,在一些公司討論問題或者提出建議的會議之中,“對事不對人”是比較流行的開場白,有的時候,後麵還得加上一句:“請勿對號入座”。

但黃榮華、梁立邦在《人本教練模式》這本書中對這種觀點卻持相反的意見,他們說道:

當我們將觀察的範圍擴大,會發現問題解決後,同樣的問題會被克隆到其他事情當中;當我們把考量的時間拉長,會發現已經出現並解決過的問題,會在幾個月或幾年後出現同樣的“翻版”。這些貌似不相幹的問題,往往因為事件的不同或時間的推移而顯得相互獨立,讓人們很容易就忽略其內在的聯係。

事都是人幹的,不從問題的根本——人自身的誤區和缺失去找原因,而僅僅關注表麵上一個個孤立的問題,無異於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的做法,結果就是同樣的錯誤會一直犯下去。

美國管理學權威彼德·杜拉克曾說過:

企業或事業惟一的真正資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以做好工作。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任何社會財富都是由人創造的。管理者應該著眼於挖掘人的潛能,致力於幫助下屬和員工,看到並打破各種自我設限的框框,這同樣也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最終實現目標,達到內外和諧。

第2節 “因人設事”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實際上,中國的管理從來都是更多地以人為中心的,而不是像西方那樣以事為中心。西方管理,首先把事情分門別類分析清楚,劃分不同的部門職位,然後招聘合適的人員。中國的管理雖然也在學習西方的這種管理方式,也顯示出效果,但在最本質上,中國管理依然是“因人設事”。

曾仕強教授曾經舉例說,中國人開始做事時常常采取大家一起來的方式,沒有分工、沒有職位,讓大家在這種含混不清的情況下展示個人的特性與才能,再因人設事,建立初步的組織架構。經常的情況是,有兩個人適合當主管時,先分成兩個單位,等到有第三個人具有擔任主管的能力時,再變成三個單位。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譬如在績效考評時往往表麵上大家相互差不多,而在暗地裏或獎勵先進,或教導懲戒業績不佳者。這至少和兩個“正確”的管理原則相違背:公平和透明。但是,正如我們所知的,公平和透明可能有效,但我們不明說的方式也常常有效,甚至效果更好。摒棄成見,仔細研究,我們也會發現這些做法很合理。

聯想總裁柳傳誌堅持認為因人設事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他認為:

傳統意義上的因人設事多含貶義,我是怎麼理解的呢?人不到位,絕對不動,再熱鬧的行業也不會前進。我覺得我挺對。因人設事是我進入投資領域後更強烈的感覺,不是什麼壞事。

因人設事是柳傳誌糾錯之後貫徹多年的管理思想,聯想內部的高層,柳傳誌仍靠“親情”、靠人格魅力去維係。

理實佳訊管理顧問公司谘詢總監李福波也比較讚成柳傳誌的看法,他說:

“柳傳誌的用人思維看似與現代管理哲學相悖,實則另有玄機。熱論中國式管理,人始終是個核心要素”;“通過人與事的優化配置與組合,實現人本管理,事得其人,人盡其用。以安置當事人為目的還是以公司未來利益為導向,這是評判因人設事、因事設人孰優孰劣的基本標準”。

第3節 管事先管人

海爾總裁張瑞敏有句格言:“管事先管人,管人帶作風。”

管人就是對人心、對人性的管理和引導。在內外環境變動不大,一切尚且穩定的情況下,對事的控製可以代表對人的控製,“對事不對人”還算可行。然而,當外在環境的變動不再有規律可循,一切都在不可預料之中時,隻有人的所思所想,才是惟一可循的線索。曾仕強在《中國式管理》一書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