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放低姿態,走出傳統用人誤區
“人才有用不好用,庸才好用沒有用。”真正的人才有能力,專業精,有事業心,但有棱有角,不太聽話,不甘平庸,不願阿諛奉承、委曲求全。所以,造成了“撅嘴的騾子賣個驢價錢”,“刺頭”人才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但是,出色的領導者卻能夠善用“刺頭”的優點,“遣將不如激將”,非常之人就要用非常的手段去管理。
很多企業管理者一方麵在抱怨沒有人才,另一方麵卻又對有才華的人抱有“敵意”,寧願重用聽話的庸才,也不重用有缺點的人才。這便造成了沒有人才想人才,人才來了怕人才的矛盾心態。
中國有句民言,叫“人才有用不好用,庸才好用沒有用”,真正的人才有能力,專業精,有事業心,但往往有棱有角,不太聽話,不甘平庸,不願阿諛奉承、委曲求全,最愛“頂牛”,一般不願與上司套近乎,有時甚至經常與領導的意見相左。而且他們往往服軟不服硬,領導若對之訓斥壓服、頤指氣使,往往會適得其反。俗話說,“撅嘴的騾子賣個驢價錢”,性格倔,辦事不講究方式、不會順情說好話的人才,往往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人才一旦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英雄無用武之地”,往往會出現負麵影響,不是刺頭的人才都會變成名副其實的刺頭,如《小窗幽記·集靈》所說:
快捷之才而無所見用,勢必乘激憤之處,一逞雄風;猶縱橫之論而無所發明,勢必乘簧鼓之場,一恣餘力。
其實,如果看到他們的優點,給他們較高的待遇,特別是把他們放在獨當一麵的業務崗位上,不僅僅工作會有較高的效率,而且他們可能會成為企業中最忠實的員工,在關鍵的時刻,能夠挺身而出維護企業的利益,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賣企業的利益。
第2節 雍正去庸人而用才幹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康乾盛世”,誕生了兩個盛世偉人——康熙和乾隆。此二人在位期間,把一個大清帝國治理得風調雨順,民富國強。可是在這兩位帝王之間卻有一個甘於犧牲的雍正皇帝為“康乾盛世”的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雍正善於拔擢人才,對於碌碌無為的官員絕不容忍,在用人上顯現出一種靈活大度的格局,不拘成規、不限資格、不為科舉八股所限,隻要是有能力、有魄力、有精力就可獲得破格任用。如此用人之道所拔擢的人才常在關鍵時刻立下奇功,可見雍正識人、用人之巧。
雍正認為:“治天下之道惟用人,除此皆末節也。”他在任用內外官員上,除首先考察是否清正廉潔、公忠勤慎外,還形成了一套重實際求高效的用人風格。
在雍正看來,作為中高層管理者,若是在其位幹不出成績,不能有所作為,這本身就是失職,即使人品再好,也不過像個“木偶”擺設,是起不到治世安民的作用的。他說:“庸碌安分、潔己沽名之人,駕馭雖然省力,恐誤事。”對這種官員必須及時調整。雍正把守國法無過錯的管理者分為兩類,一種是聽話順從但平庸無為之輩,另一種是有才幹有主見但不免常有不同意見的人。在這兩者之間,雍正的態度十分明確:“去庸人而用才幹。”
湖南巡撫王國棟,為官雖然清廉勤慎,但才識不行,在地方無所作為,於是被雍正調換。雲南開化總兵仇元正,人本老實,素無大過,但因年過花甲,不免疏懶,辦理公事勉強支持,營伍雖不致荒廢,卻也難有起色。雍正得報,立即將仇元正勒令休致,另換精明強幹之員。直隸吳橋知縣常三樂,廉潔安分,也沒有什麼過錯,但是他膽小軟弱,以致地方好多事久拖不決,很難有什麼起色。為此,直隸巡撫李維鈞要把常三樂從縣令職位上調開,吏部卻認為常三樂沒有什麼劣跡而不予批準。雍正得知這件事,毫不含糊地指出:常三樂當官軟弱,實屬失職,應當免去官職。還有,山東曹縣知縣王錫玠,在到任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對20多起命盜案件沒有一件審完,也沒有拿獲一名人犯,雖然沒有什麼貪贓枉法之事,但雍正認為不幹事本身就是失職犯罪,不僅摘掉了這個知縣的烏紗帽,還讓他坐了五年的大牢。在雍正的手下,且不說貪官,就是平庸無為的人也難以混下去。
雍正不光在清除貪官庸人上毫不手軟,並且還對有才幹的人倍加愛惜。他常對文武大臣講,凡是有真才實學的人,因為他們有才識有主見而敢於頂撞,難以駕馭,這些人也有恃才傲物、不拘小節的毛病,但治理國家最終要靠這樣的人,對他們應當愛惜、教誨,決不能因為見解不同就拋棄不用,甚至加以迫害摧殘。
李衛恃才傲物,精明能幹,脾氣暴躁,勇於任事,不畏權貴,常得罪人,所以不少人到雍正跟前告他,而雍正總是不予理會,認為李衛是一心為公,不避仇怨,常常維護他。
後人在調侃時,運用了一個生動幽默的比喻,說雍正是“一隻老鷹帶著一群鬥雞”。
第3節 三星善用“個性”人才
在現代成功企業的案例中,也有很多善用“刺頭”人才而成功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