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教授認為中國式管理,其實就是“情、理、法”的管理。關於三者的關係,他這樣說:“凡事‘以情為先’,彼此‘所重在理’;‘情’‘理’講不通的時候,不得不‘翻臉無情’,這時把‘法’搬出來,大家便不會覺得刻薄寡恩、殘酷無情。隻要出乎真情,何必怕情、矯情、絕情?中國人希望‘以德服人’,所以現代化中國管理,仍以‘情、理、法’為其最高原則。”
人是情感動物,情感的影響往往能讓人產生不可預見的力量。傳統講的“德”治就是指的這方麵。
在“理”的思想教化下,情理之間是相輔相成、交融一體的。在西方,人們控製行為的力量主要依恃法律,而在傳統中國,“禮”絕對是居於主導地位的,經過漫長的教化過程,“禮”已成為人們主動服從和遵守的規則。儒家常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將心比心”,這已成為中式協調的核心。漢初,陸賈使趙就體現這種情理交融式協調藝術的威力。
公元前204年,南郡守尉趙陀乘中原楚漢相爭之際,正式豎旗成立了南越國。劉邦統一中原後,忙於鞏固戰果,無暇對付山高路遠的趙陀,決定對其采取安撫手段。於是,他派太中大夫陸賈為特使,帶著詔書、王印和禮品,去嶺南封趙陀為南越王。
趙陀根本就不把朝廷特使放在眼裏。他頭不著冠,腰不係帶,兩腿叉開,行為放肆地坐在座位上等著陸賈的拜見。
陸賈不卑不亢,義正嚴詞地說:“足下是中國人,父母、胞弟和祖先的墳墓都在真定。現在怎麼忘了中國人的習慣,打扮成這般模樣?難道是想憑借南越這彈丸之地,跟中國的皇帝對立嗎?要是這樣,那你就想錯了。秦朝綱紀敗壞,天下英雄紛紛舉兵,流血犧牲,推翻了它。你在這場戰爭中沒有一點功勞,卻割地自立,朝廷的將相無不要求討伐你。由於大漢皇帝不願勞苦百姓,才派我送上王印,破例封你為南越王。你本該知息報恩,用臣下的禮節到郊外隆重迎接才是,沒想到你卻這樣不通情達理。這事要是讓皇帝知道了,先掘了你的祖墳,滅了你的家族,再派一員武將,帶領十萬兵馬赴南越問罪,那時你手下的將士一定會殺了你歸附中原,你自己可是死無葬身之地了!”
陸賈的一番話先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說得趙佗趕緊起身更衣謝罪:“我在邊遠之地呆久了,忘記了中國的禮節,望先生海涵。”然後又按照臣民之禮接受了朝廷的封授。
中華文化最寶貴的特征之一,便是“情”。孔子宣導“德治”,主張用“情”來感化;孟子區分“王道”、“霸道”,亦即前者重“情”,後者重“力”。把人類的情,與法則相結合,情理交融才能做到大公無私。領導者在進行協調工作中,采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式進行有效協調,才是順暢溝通的關鍵。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曾仕強教授曾列舉日本新力公司創建人盛田昭夫的話“經理人員應該將員工視同自己的子弟一般”為例。後來新力公司又將這種“關愛員工”的理念,應用在美國新力分公司的營運上,結果非常成功。真正具有豐富管理實務經驗的主管,都會毫不諱言對員工的關懷和珍惜,這才是重要的管理之道。
第4節 迂回交流,話隻說三分
管理者在工作的過程中,常常需要采取與員工交流溝通的手段,來解決管理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當過領導的人應該都知道,依據說話技巧的不同,溝通的效果也有著天壤之別。那麼,如何有效地進行溝通,怎樣有技巧地與員工進行交流,就成了管理者必須掌握的一門學問。
其實,管理者在與員工交流時,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注意尺度,不要把話說滿、說透,而要留有餘地,迂回交流。“逢人說話隻說三分”,不也是中國傳統的一種交際方法嗎?無數實踐已經證明,在管理中采用這種技巧,也能達到相當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