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過於分明導致人情味喪失
當我們一味追求專門、分離、特殊,可能會走進死胡同。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管理者最好具有“亂中取勝”的心理準備,在混亂中把握眾人的心理,做到合乎人性的需求。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強調係統的思維方式,以求實現“破鏡重圓”:讓破碎的鏡子重組成一麵鏡子,重視係統,觀照整體;從混沌中求秩序,從片段中找整體,從而避免“係統的危機”。
有的公司看似管理得有些混亂,居然年年賺錢;有些公司,管理很上軌道,員工卻紛紛跳槽離去,問其原因,竟然是氣氛太單調。其實是沒有人情味,留不住人。
舊金山有中國城也有日本城,前者給人的印象似乎又髒又亂,但是生意卻十分興隆,財源廣進;日本城既整齊又幹淨,但就是人不夠多,不夠熱鬧。在大街上擺攤也一樣,把一堆貨物掀得淩亂,馬上會圍起一堆顧客爭相挑選,擺放得整齊的攤位反而會引起顧客的畏懼心理,不願上前。
於右任先生當年有美髯公之稱,髯長而且美。有一次,一個小女孩好奇地問他:“你晚上睡覺的時候胡須是放在棉被外麵,還是放在棉被裏麵呢?”
於先生平時沒有注意過這個問題,所以沒法回答她。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又想起了小女孩的問題,他開始注意起自己的胡須,究竟是放在被子外麵好還是放在裏麵好,結果折騰了很久都睡不著,怎麼放都不舒服。後來,他實在太困了,幹脆就不注意這事了,才睡著了。
當我們一味追求專門、分離、特殊,可能會讓人在理解最終真理上走進死胡同。在一個組織裏,大家由於心態、觀念、能力的不一致,難以高效地完成組織目標,正所謂“百姓百心”,很多工作進展緩慢,領導者和管理者往往不知道員工究竟是“不會做”還是“不願做”,還是由於資源缺乏而“不能做”,從而很難將員工的精力和才智擰成一股繩,高效地完成組織目標。所以管理者最好具有“亂中取勝”的心理準備,不一定非要恢複機械化的秩序,要在混亂中充分把握眾人的心理,做到合乎人性需求的人性化管理。
第2節 混沌管理可避免“係統的危機”
如果管理者能夠把若幹問題在表麵上消滅於無形,使其看不出有問題;把一些潛藏的問題引發出來,讓大家去忙,然後提出解決的方案,很快予以解決;同時留下一些問題不去解決,讓成員集中注意力,以消耗多餘的精力和時間,那就稱得上是掌握了“亂中取勝”的“混沌”之道了。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係統動力學家彼得·聖吉(Peter Senge)出版了一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第五項修煉》,強調係統的思維方式,以求實現“破鏡重圓”。讓破碎的鏡子重組成一麵鏡子,重視係統,觀照整體,從混沌中求秩序,從片段中找整體,避免“係統的危機”。VISA國際的創始人迪伊·哈克(Dee Hock)也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渾序時代的誕生》(Birth of the Chaordic Age),創造性地提出了“混沌組織”這一概念。
混沌組織有這樣的幾個特點:
1.混沌組織具有包容性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混沌組織包容並且看重殘缺的價值。有個熱播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當中有個和珅拍馬屁的情節給人印象頗深:和珅準備送皇上禮,管家準備了一對古董花瓶。沒想到和珅二話沒說就摔破了一隻。管家不解,和珅解釋說:兩個花瓶值一萬兩,但是一個花瓶可就值兩萬兩了。可見聰明的和珅知道殘缺的價值。萬事都一樣,往往殘缺才是最美最合理的。難得糊塗比處處精明更有效。
完美無缺是相對的,聰明的領導者往往善於利用或容忍一些製度上的缺陷,讓員工發現改進的切入點。組織的方方麵麵留有餘地,互存不良,激發和創造組織自我淨化和改進的能力,反而順理成章,和諧有序。當你想水清一點,不妨渾一點;想圖快一點,不如慢一點;想求好一點,不如差一點,這可能就是殘缺美在管理實踐中的表現吧。
2.混沌組織具有開放性
封閉係統理論雖然認識到係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聯係和相互作用,但它忽視了其與環境間沒有物質、能量和信息之間的交換,因此這種係統隻能是一種死的有機體,它隻能維持暫時的平衡與穩定,很小的一個動蕩和波瀾就很有可能會置其於死地。
而混沌組織則是一個活的有機體,是一種開放的係統。任何一個組織除了內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外,還有與環境的互動,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才能更好地維持和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