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外行管內行”,管理新趨勢
管理有一個趨勢——“外行管內行”,內行管內行往往管不好。勝任總經理職位的人往往什麼都懂一點,雜而不精,屬於“通用型人才”,但是外行並非一無所長,外行經理人的專長就是具有管理和領導能力。對他們來說,管理是實踐、科學、藝術和手法的總和,“功夫”總是在“詩”外。
研發部門需要的往往不是技術骨幹,而是能壓得住陣腳的“領航人”。外行經理人的專長就是具有管理和領導能力,他們“不善將兵,善將將”,“旁觀者清”;
他們善於跳出內行純技術的框框,從更為宏觀的角度把握企業的管理。
荀子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外行管理者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善於利用人才和技術的優勢,對其進行優化配置,以為己用,因而具備很強的包容性,對下屬有一種凝聚的作用。
自古以來,外行領導內行就有許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劉邦勝利以後,對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將相們總結了自己“外行領導內行”的經驗: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呢?那邊隻有一個範增,他還不能用,所以他丟掉了天下。劉邦在出謀劃策、保障後勤、行軍打仗等各方麵都不如張良、蕭何、韓信這些專家,是個“外行”。然而,恰恰就是這個幹不了參謀總長、後勤部長或者方麵軍總司令的“外行”,卻得心應手地駕馭、使用張、蕭、韓等“人傑”,領導這些“內行”破秦、滅項、“取天下”。劉邦認為,這是他奪取勝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劉邦曾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問到自己,韓信說陛下最多能帶10萬兵。劉邦就問他,為什麼韓信反為自己所擒。韓信說:“陛下不善將兵,善將將。”韓信的一席話,可以說是真正道出了劉邦能成大業的真正原因。雖然在帶兵打仗方麵完全是外行,但是他卻能管理好帶兵打仗的大將。
第2節 旁觀者清,外行可以跳出內行的框框
一個開發了手寫識別軟件的外國人,不太會講中文,隻會寫有限的幾個歪歪扭扭的漢字,但是他們開發的中文手寫輸入軟件卻占據了很高的市場份額。有人問他:“在開始的時候你們為什麼不開發自己熟悉的英文手寫輸入,而是直接選擇這麼困難的中文?”他愣了一下,隨即一本正經地說:“因為英文不需要手寫輸入,用鍵盤輸入就可以了。”
雖然道理顯而易見,但是現在還有很多人在做與“英文手寫輸入”類似的無用功。中國是個盛產技術天才的地方,但是從另一個方麵看,技術太好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技術的誤區,目不斜視,心無旁騖,成為一個“唯技術論”的技術狂人。技術外行的人反而能夠“旁觀者清”,容易跳出過於追求完美的技術的牛角尖,全麵而宏觀地看待問題。
由於外行不懂技術的細節,就更容易站在客戶的角度來考察技術的方向,抓住技術的本質特征進行思考,從而做出重大的方向性決策。因為企業的任何技術決策,其本質上是一種商業決策,他必須根據市場和社會的演變方向來判斷,僅從技術之間的好與不好是無法作出正確判斷的。
在液晶電視風行的初期,老牌廠家索尼和湯姆遜都措手不及,據說就是因為當初他們在確定研發方向的時候,從專家的角度認定液晶技術不夠完美,因而轉向了更新技術的研發。但消費者的判斷標準其實要比專家們簡單得多——對比顯像管電視的笨重和等離子電視需要定時充惰性氣體的問題,在亮度、反應速度和可視角度等方麵大為改進的液晶電視理所當然成為優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