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令人擔憂的存貨管理(2)(1 / 3)

(2)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指根據先入庫先發出的原則,對於發出的存貨以先入庫存貨的單價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的具體做法是:先按存貨的期初餘額的單價計算發出的存貨的成本,領發完畢後,再按第一批入庫的存貨的單價計算,依次從前向後類推,計算發出存貨和結存貨的成本。先進先出法是存貨的計價方法之一。它是根據先購入的商品先領用或發出的假定計價的。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期末存貨額,比較接近市價。先進先出法是以先購入的存貨先發出這樣一種存貨實物流轉假設為前提,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采用這種方法,先購入的存貨成本在後購入的存貨成本之前轉出,據此確定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成本。

(3)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或: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加權平均法在市場預測裏,就是在求平均數時,根據觀察期各資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別給以不同的權數加以平均的方法。其特點是所求得的平均數,已包含了長期趨勢變動。加權平均法計算方法簡單,但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在物價變動幅度較大的情況下,按加權平均單價計算的期末存貨價值與現行成本有較大的差異。適合物價變動幅度不大的情況。

(4)移動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是用一組最近的實際數據值來預測未來一期或幾期內公司產品的需求量、公司產能等的一種常用方法。移動平均法適用於即期預測。當產品需求既不快速增長也不快速下降,且不存在季節性因素時,移動平均法能有效地消除預測中的隨機波動,是非常有用的。移動平均法根據預測時使用的各元素的權重不同,可以分為:簡單移動平均和加權移動平均。

存貨的計價方法各有其優缺點和適用範圍,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生產經營管理的需要和實際情況並結合每一種計價方法的特點來選用存貨計價方法。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是:

①一些材料種類不多、材料管理製度不夠健全的小型工業企業選用計劃成本對材料進行日常核算,造成材料計劃成本的製定缺乏依據和穩定性;而一些材料品種較多的大型工業企業卻采用實際成本進行材料的核算,從而增加了核算的工作量,不能適應材料管理和核算的需要。對這類問題,審查人員首先應了解該企業選用何種方法,然後調查該企業材料管理和核算方麵的基本情況,確定選用方法的合理性。

②采用實際成本核算材料或商品產成品的工商企業,不能根據材料、商品的變動狀況、物價走勢、管理要求確定合理的存貨發出計價方法。如有些企業存貨的增減變動比較頻繁,品種規格較多,一般應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出發出成本,但卻選用了個別計價法,從而增加了核算工作量,也給業務、倉庫等部門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此類問題主要是由於被查企業沒有將自身實際情況與每種計價方法的適用範圍、特點結合起來。審查人員應首先詢問企業有關人員,了解其方法選用情況,在此基礎上,調查企業材料、商品的變動情況,並查閱有關存貨明細賬貸方記錄及對應賬戶(如“生產成本”、“商品銷售成本”)的記錄,確定被查企業選用的方法是否合理、正確。

③對低值易耗品、包裝物等其他存貨的領用采用不適當的攤銷方法。如一次領用數量較多、價值較大的低值易耗品、包裝物時,采用一次攤銷法將其價值全部攤入成本或費用中,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前後各期的可比性。對這類問題,審查人員應審閱“低值易耗品”、“包裝物”賬戶明細賬的貸方記錄及“管理費用”、“經營費用”、“生產成本”等賬戶的明細賬,確定被查企業是否存在上述問題。

根據會計製度規定,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選用製度所規定的存貨計價方法,但選用的方法一經確定,年度內不能隨意變更,如確實需要變更,必須在財務報表中說明變更原因及其對財務狀況的影響。而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企業都存在隨意變更計價方法的問題,造成會計指標前後各期口徑不一致,人為調節生產或銷售成本,調節當期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