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費用的概念。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一定會計期間會計主體經濟利益的減少是損益表要素之一。
企業發生費用的形式是,由於資產流出企業、資產損耗或負債增加而引起所有者權益減少。但有例外,如企業所有者抽回投資或企業向所有者分配利潤,雖然會引起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並使所有者權益減少,但不屬於企業發生費用的經濟業務。
費用包括管理費用與營業外支出。作為損益表要素的費用,還有一種狹義的理解,即指管理費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便是采用這種狹義的費用概念,將損失作為一項與費用平行的收益表要素。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則采用上述廣義的費用概念。會計費用包括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期間費用又包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
(2)費用的確認條件。
費用的確認除了應當符合定義外,也應當滿足嚴格的條件,即費用隻有在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從而導致企業資產減少或者負債增加,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計量時才能予以確認。因此,費用的確認至少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第一,是與費用相關的經濟利益應當很可能流出企業。
第二,是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減少或者負債的增加。
第三,是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計量。
(3)費用的特征。
無論費用是否包括損失,都應具有以下特征:
①費用最終會導致企業資源的減少,這種減少具體表現為企業的資金支出。從這個意義上說,費用本質是一種資源流出企業,它與資源流入企業所形成的收入相反,它也可理解為資產的耗費,其目的是為了取得收入,從而獲得更多資產。
②費用最終會減少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一般而言,企業的所有者權益會隨著收入的增長而增加;相反,費用的增加會減少所有者權益。但是所有者權益減少也不一定都列入費用,如企業償債性支出和向投資者分配利潤,顯然減少了所有者權益,但不能歸入費用。
③費用可能表現為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73.混淆生產成本與期間費用的界限
生產成本是生產單位為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包括各項直接支出和製造費用。
(1)生產成本的會計科目設置。
為了核算生產成本,可設置生產成本賬戶進行核算,並可以分設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賬戶核算。製造費用在未計入各產品成本計算對象之前,應先在製造費用賬戶中進行歸集核算,然後再按一定標準分配計入各產品成本之中。
本期發生的生產成本加上期初在產品成本,減去期末的產品成本,便能計算出本期完工產品成本。
(2)生產成本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成本是衡量生產消耗的補償尺度,企業必須以產品銷售收入抵補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支出,才能確定盈利,因此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生產成本的控製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生產成本法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采用了一種成本計算方法,用生產成本法計算成本時,隻將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直接材料費用、直接人工費用和製造費用計入產品成本,而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不計入產品成本,而是作為當期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生產成本是工業企業為生產一定種類、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直接費用、直接人工和間接製造費用的總和。企業原材料消耗水平,設備利用好壞,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產品技術水平是否先進等,都會通過生產成本反映出來。換言之,生產成本的控製能反映企業生產經營工作的效果。
(3)生產成本的構成。
生產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三部分組成。
直接材料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對象,通過加工使之成為半成品或成品,它們的使用價值隨之變成了另一種使用價值。
直接人工是指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資源,可用工資額和福利費等計算。
製造費用則是指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廠房、機器、車輛及設備等設施及機物料和輔料,它們的耗用一部分是通過折舊方式計入成本,另一部分是通過維修、定額費用、機物料耗用和輔料耗用等方式計入成本。
期間費用是指企業本期發生的、不能直接或間接歸入營業成本,而是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各項費用。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
期間費用一般包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三類。
(1)銷售費用。
企業在銷售過程中所發生的費用。對工業企業而言,銷售費用是指企業在銷售產品、自製半成品和工業性勞務等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以及銷售本企業產品而專設銷售機構的各項費用。具體包括應由企業負擔的運輸費、裝卸費、包裝費、保險費、展覽費、銷售傭金、委托代銷手續費、廣告費、租賃費和銷售服務費用,專設銷售機構人員工資、福利費、差旅費、辦公費、折舊費、修理費、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及其他費用。但企業內部銷售部門屬於行政管理部門,所發生的經費開支,不包括在銷售費用之內,而應列入管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