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看不透的財務報表(4)(1 / 2)

潛虧是當前企業財務報表信息失真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它的存在或使企業會計賬麵盈利大幅度增加,或使賬麵虧損額大為減少,或使企業財務報表由虧變盈。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企業潛虧就像一顆不定時的炸彈,終將會有一天給社會帶來危害。潛虧往往會影響股東和外部人員對企業經營狀況、經營業績的客觀評價,掩蓋企業存在的嚴重危機。有時某個明星企業突然之間倒閉,一般都與潛虧有關。企業潛虧有三類:一是利用財務政策,在企業核算中合法地減少結轉成本、高估存貨,從而增大賬麵盈餘。這種情況比較隱蔽。二是或有風險未到爆發的時候,比如非控股的對外投資,雖然投資對象經營不正常,未有分紅,但是還未破產清算,於是賬麵仍然按原值記賬,導致賬麵資本價值的虛計和本期利潤的虛增,從而達到管理盈餘的目的。經濟糾紛也屬於或有風險的潛虧之一。三是固化不良資產,潛虧掛賬,暫不衝銷投資損失、不良債權、財產盤虧與損失,不確認可能發生的損失,以此導致企業虛增資產和利潤。這種情況多數用於企業內部整頓時期,使得經營管理層可以放下曆史包袱,從新開始。

企業管理層誠信度不高是形成企業潛虧的最重要主觀原因。企業管理人員,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如果其品行誠實性不佳,則假賬假報表的現象就難以避免。而如果企業主要領導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則假賬假報表的編造就會表現出一種更多的隨意性。同時,在企業上級部門以及企業外部對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或評價中,企業會計利潤往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由於對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和評價一般會影響到企業、企業領導人和企業職工的利益,因而為了達到所要求的業績指標,一些企業就不惜通過製造潛虧來“實現”指標利潤。在市場經濟的運行法則下,強者會受到支持,弱者可能被市場所淘汰。因此,如果一個企業經營業績、財務狀況不良,它就很難取得銀行和其他供應商的信用支持。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為取得或維持資金來源和商業信用,有時就會把虧損藏起來,從而形成潛虧。另外,企業管理人員對因工作失誤所帶來的經濟損失等不良後果一般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包括經濟責任和工作責任。為了回避或減輕這些責任,企業將盡可能地不報或少報所發生的經濟損失。

當前上市公司賬麵資產很多為不良資產,為了擠出水分,《企業會計製度》要求上市公司計提八項減值準備,但很多上市公司減值準備根本未提足,這裏麵原因很複雜,當初改組上市時,基於包裝的需要,虛增了資產,可能掛在應收款項上,也可能虛增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一些投資項目根本就是虛的或為不良資產,但也掛在賬上。上市以後,因原主業不行,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就急劇減值,但上市公司也不計提減值準備。另外,上市後繼續包裝,造成多項資產尤其是應收款項虛增。這些賬麵不良資產帶來的潛虧金額往往很大。

具體而言,企業在某種目的驅使下製造潛虧的常見手法有:

(1)對某些成本費用支出不及時報銷入賬。

某些企業在年末時對當年所發生的一些成本費用類支出不報銷不入賬,以減少當期成本費用支出。而在企業資金緊張的條件下,這種情況的發生可能就不止限於年末。久而久之,就形成企業很大數額的潛虧。

(2)隨意改變會計核算方法製造潛虧。

一些企業改變存貨計價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長期投資核算方法等製造潛虧。如存貨計價方法變動的結果一般是期末存貨成本增加、當期成本減少,從而增加企業當期盈利。而企業將原來采用權益法核算的股權類長期投資改為用成本法核算,自然就可以把某些投資損失甩到賬外了。

(3)利用“其他應用款”賬戶隱藏成本或費用。

一些企業的造假手法表現得更加直接,它們將當期的利潤指標,以一筆或幾筆賬直接掛入“其他應收款”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