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6)(1 / 3)

8.5.6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方法

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方法很多,如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模糊綜合評價法、平衡記分卡法(Balanced Scorecard,BSC)、ROF法、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法(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SCOR)和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這裏簡要介紹其中幾種。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是美國運籌學家T.L.Saaty 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評價者首先將複雜問題分解為若幹組成要素,並將這些要素按照支配關係形成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然後通過兩兩比較,確定層次中諸要素的相對重要性;最後綜合各個層次要素的重要程度,得到各個要素的綜合評價值,並據此進行決策。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實用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結合的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特別是將決策者的經驗判斷予以量化,對目標結構複雜且缺乏必要的數據的情況更為有用,具有實用性、係統性和簡潔性等優點。

層次分析法後來被引入供應鏈管理領域,成為績效評價的一種新的方法。

有的學者研究利用模糊數學的方法確定層次分析法指標的權重,形成了模糊層次分析法。還有的學者對模糊層次分析法加以改進,在構造評價矩陣時引入時間參數,達到動態分析評價供應鏈績效的目的,形成了動態模糊層次分析法。

2.ROF法

平衡績效評價

比蒙(Beamon)於1999年提出了一種評價供應鏈績效的新方法——ROF 法。他使用三個方麵的績效評價指標來反映供應鏈的戰略目標:資源、產出和柔性,這三種指標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目標。資源評價和產出評價在供應鏈績效評價中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而柔性指標則在應用中比較有限。資源評價指標反映了高效生產的關鍵所在,產出評價指標必須達到很高的水平以保持供應鏈的增值性,柔性評價指標則要符合供應鏈快速響應環境變化的要求。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彼此平衡,三種評價指標的內容是:資源評價,主要包括對庫存水平、人力資源、設備利用、能源使用和成本等方麵的評價。

產品評價,主要包括客戶響應、質量、最終產出產品數量的評價。

柔性評價,主要包括範圍柔性和響應柔性兩種評價。

3.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

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SCOR)是美國供應鏈協會於1996年提出的供應鏈管理模型,國際供應鏈委員會(Supply ChainCouncil International, SCCI)製定了SCOR的績效標準,目前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推廣和應用。

SCOR是第一個標準的供應鏈流程參考模型,它使企業能夠準確的交流供應鏈問題,客觀評價其績效,確定績效的改進目標。它按流程定義分為三個等級:頂級、配置級和流程要素級,每一級都可用於分析供應鏈的運作。同時,根據各企業的特有流程,第三級以下還可以由第四、第五等更詳細的級來描述層次,但這些層次中的流程定義不包括在SCOR模型中。SCOR模型中各等級的描述具體如下:

(1)頂級,列出了供應鏈管理的五項基本流程,即計劃、采購、生產、發送和退貨,它定義SCOR的範圍和內容,設立了績效競爭目標的基礎。

(2)配置級,主要定義標準的供應鏈核心流程,依此對供應鏈的流程劃分種類。企業可以從第二級定義的30多種流程種類中根據需要選擇構造自己的供應鏈,據此實施運作戰略。

(3)流程要素級,將配置級所定義的流程進一步分解為連續的流程單元。

它定義了企業在它所選擇的市場中成功競爭的能力,包括流程要素定義、流程要素信息輸入與輸出、標杆應用、最好實施方案和支持實施方案的係統能力。在第三級中,企業可以微調它們的運作戰略。

(4)實施級,主要是流程要素分解。第四層定義了取得競爭優勢和適應企業變化條件的方案。

SCOR覆蓋了從訂單到付款發票等的所有客戶的交互環節以及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的所有流程活動。SCOR集成了業務流程重組(BPR)、績效基準(Benchmarking)和最優業務(Best Practices Analysis)的內涵,提供了函蓋整個供應鏈的績效評價指標:

(1)物流績效,其評價包括三個方麵,即從接到訂貨到發運的提前七、訂單完成率和訂單的相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