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4供應鏈績效評價體係的基本要素研究
一個完善而有效的供應鏈績效評價體係主要由以下幾個基本要素組成。
1.評價的對象
評價的對象包括供應鏈整體及各組成成員。這裏所指的供應鏈是處於外部集成階段的集成化供應鏈,它是由供應商、核心企業和銷售商等成員構成的多級係統,且各成員之間通過協調、合作以及信息的共享,保障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暢通。
2.評價的目標
供應鏈績效評價體係的目標是體係設計的指南,整個體係設計和運行都圍繞著目標來進行。戰略管理下的績效評價體係目標就是為管理者製定最優戰略及實施戰略提供有用的信息。一方麵,基於供應鏈戰略和目標確定績效評價的目標,評價將進一步引導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朝著整體目標努力,最終形成有效的目標管理。另一方麵,評價作為一種反饋信息,有利於對計劃和決策乃至供應鏈的戰略和目標進行調整,以保證預定戰略的順利實現。
3.評價指標體係
供應鏈評價指標體係是實施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基礎。供應鏈管理中存在大量數據,績效評價時應該選取哪些或多少數據,對這些數據又如何進行加工組織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構建指標體係。供應鏈績效評價體係可以通過層次結構來描述,評價指標的選擇要依據評價客體特性和係統目標並按照係統設計的原則進行。這是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核心內容。
4.評價標準
供應鏈的評價標準,是判斷評價對象績效優劣的基準。選擇什麼標準作為評價的基準取決於評價的目的。供應鏈績效評價標準可以采用供應鏈過去的績效評價數據作為標準來進行比較,反映出績效的改進程度;也可以與同行業的競爭者供應鏈績效進行比較,幫助辨別優秀供應鏈及其優秀的管理,發現本供應鏈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保持本供應鏈的持續發展。
5.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是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具體手段,供應鏈績效評價的方法是指將各具體指標的評價經過適當的計算,得出最終目標評價值,最後再與評價標準比較,以取得公正的評價結果。沒有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其他要素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義。
6.評價報告
供應鏈績效報告是評價體係的結論性文件,是管理者製定戰略、實施激勵和改進績效的重要依據。通過將評價對象的評價指數的數值狀況與預先確定的評價標準進行比較,通過差異分析,找出產生差異的原因、責任及影響,得出評價供應鏈績效優劣的結論,形成結論評價報告。
上麵六個基本要素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績效評價體係,它們之間相互聯係、相互影響。不同的目標決定了不同的對象、指標、標準、方法的選擇,可以說目標是績效評價的中樞。
8.5.5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原則和內容
供應鏈評價在基本原則和範圍上與一般的績效評價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在評價範圍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它的績效評價範圍遠遠大於單個企業的績效評價範圍。
1.供應鏈績效評價應該遵循的原則
(1)全麵性原則。供應鏈績效評價不僅要反映單個節點企業的運營情況,而且要反映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情況。因此,應盡量把評價的對象擴大到供應鏈上所有相關的企業和所有供應鏈的成員之間的關係。
(2)結果性和過程性績效並重的原則。對供應鏈業務流程進行實時評價與分析能夠起到事中控製的作用,同時也可以使得評價過程和評價體係更加透明和互動,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評價主體的主觀因素產生的風險。因此,不僅要重視定期的結果性績效的評價,而且要重視基於供應鏈業務流程的過程性績效評價。
(3)可控性原則。績效評價應集中於可控製因素,以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和實際效果。但是在構建供應鏈績效評價體係時,應注意剔除不可控因素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當然,可控性是相對的。例如,供應商的可控對象是供應效率,製造商的可控對象是生產效率,零售商的可控對象是銷售業績等。
(4)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即評價指標應該包括容易用定量數值表示的技術經濟指標,又包括難以量化的社會環境指標,以便更加全麵、客觀地評價供應鏈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