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經濟型原則。即實施供應鏈績效評價所要獲得的收益要大於其成本。
供應鏈績效評價涉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需要相應的組織體係支持,這些都是要花費成本的。另外,績效評價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應根據經濟性原則,合理確定績效評價實施的時間間隔。
(6)注重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權衡。從保證供應鏈持續健康發展的角度來講,在進行供應鏈績效評價時注意避免鼓勵短期行為和局部優化的績效評價。
2.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內容
進行供應鏈績效評價時,以企業為分界點,通常將具體評價內容分為以下三方麵:內部績效評價、外部績效評價和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
(1)內部績效評價:內部績效的評價主要是對供應鏈上的企業內部績效進行評價,主要評價內容包括:第一,成本。績效評價考慮的成本是指完成特定運營目標所發生的成本。第二,顧客服務。考察供應鏈內部企業滿足用戶或下遊企業需要的相對能力。由於難以定量的衡量,一般通過訂單處理、服務反饋周期等指標作為補充指標。第三,生產率。評價供應鏈內部企業的組織績效,一般用於評價生產某種產品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相對關係。第四,資產。評價為實現供應鏈目標對企業設施和設備的資產及流動資本的使用情況。設施、設備、存貨是一個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注重對注入存貨等流動資本的流轉、固定資產的投資回報率,對於人力資源的評價目前受限於成本、收益的貨幣化評價仍很少被納入考慮範圍。第五,質量。質量是內部績效衡量的最主要內容,主要用以確定供應鏈企業所發生物流活動的效率。由於質量的範圍非常大,因此對質量的衡量很難,目前作為折中的處理方法,通常根據“完美訂貨”來衡量物流運作的質量。完美訂貨關注的是整體的物流績效,而非單一功能,它代表著理想的績效。
(2)外部績效評價:外部績效評價主要是對供應鏈上的企業之間運營狀況的評價。主要包括:第一,用戶滿意程度。主要通過企業和行業組織調查或者係統的訂貨跟蹤實現,由於難以精確地定量性衡量,一般以詢問關於供應鏈企業與競爭者的績效入手,如以可靠性、訂發貨周期、信息的可用性、問題的解決和產品的支撐等指標作為補充。第二,最佳實施基準。主要用於衡量綜合績效評價。
最佳的實施基準集中在對比組織指標上的實施和程序。越來越多的供應鏈企業應用最佳實施基準,將它作為企業運行與相關行業或者非相關行業的競爭對手或最佳企業比較的一種技術,特別是一些核心企業通常在重要的戰略領域將基準作為檢驗供應鏈運營的工具。
(3)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引起人們對供應鏈整體績效的日益重視,要求能夠提供總體的評價方法,並且這種方法必須是可以比較的,並且既能適應於機構的功能部門,又適用於分銷渠道。如果缺乏整體的績效評價,就可能出現製造商對用戶服務的看法和決策與零售商的想法背道而馳的現象。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成本。與內部績效評價中以完成特定運營目標所發生的成本所不同,供應鏈整體績效評價中的成本是總成本,顯然供應鏈整體所發生的成本均應納入考慮範圍,一般包括訂貨完成成本、原材料取得成本、總的庫存運輸成本以及與物流有關的財務和管理、信息係統成本、製造勞動力和庫存的間接成本等。第二,顧客服務。評價供應鏈企業所能提供的總的客戶滿意程度,主要包括完美訂貨、用戶滿意程度和產品質量,而此處的完美訂貨、用戶滿意程度、產品質量等指標都是相對供應鏈整體而言的,因此對各企業此類指標的衡量是實意程度、產品質量等指標也都是相對供應鏈整體而言的,所以對各企業此類指標的衡量是實現整體評價的基礎。
第三,時間。評價企業對用戶要求的反應能力,即從顧客訂貨開始到顧客用到產品為止所需的時間,一般包括裝運時間、送達顧客的運輸時間和顧客接受時間。
一般認為,時間和成本、顧客服務的關係密切,時間與這兩類評價內容的目標通常矛盾,因此為保證供應鏈係統的績效,需要實現的是各類指標的綜合最優。第四,資產。評價為實現供應鏈目標對企業設施和設備的資產及流動資本的使用情況進行評價,主要包括庫存、設施及設備等相當大的資產負債,資產評價基本集中於在特定資產支持下的水平,一般測量資金周轉時間、庫存周轉天數、銷售額與總資產比率等資產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