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企業競爭非進則退(1 / 3)

眾所周知,宇宙飛船一旦發射出去,等待它的隻有兩種命運:一種是擺脫不了地心引力,半途掉下來;另一種是掙脫地心引力,飛出去。究竟是掉下來,還是飛出去,這要由它的“環繞速度”決定。“環繞速度”高自然能擺脫地心引力,正常前進;“環繞速度”不夠快,結果就不言而喻了。宇宙飛船在飛行過程中,如果不能高速成長,就隻能高速滅亡,不會存在“第三種”狀態——靜止在半空。

一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站住腳跟,必須將必勝的信念擺在心中首要位置,因為,競爭無情,尤其是商場競爭更是如此,它不會同情弱小者,企業之間的競爭,隻有成功與失敗,不可能存在第三種選擇,這已成為一條規律。所以,欲成大事必須有足夠的原動力,有持之以恒的堅定信心,時刻做好向前衝刺的準備。

企業的發展也需要有速度,如果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大做強,很快會被競爭淘汰出局,更不用說占領市場最高點了。

商場競爭隻有成功和失敗,做不了佼佼者就隻能淪為平庸之輩。對於一個新生企業而言,想方設法提高自身競爭能力是必須要做的,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裏,在該行業中脫穎而出,如果長時間周旋在競爭中,很可能被淘汰出去,這就是企業做大做強的秘訣!

案例一:

不飛則已,一飛衝天

默多克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好爭鬥的、令人不可思議的企業家,他雖然與權力機構抗爭時處於劣勢,但他知道普通人想要什麼,他長於經營、善於理財、深諳速度在經商中的重要作用,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領市場,因而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手締造了他的傳媒帝國。

1973年,要開發另一個新的天地——美國。但是,當默多克來到美國的時候,才發現與他想象的相距甚遠,經濟一片蕭條,工人罷工不斷,生產成本暴漲,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報紙不得不關閉。在默多克準備大顯身手時,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報紙可以贏利了。

形勢雖然不容樂觀,但默多克卻有自己的見解:雖然目前的形式,對辦報不是很有利,但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如果能快速占領這一空當兒,肯定能收到一定的利益。但關鍵是如何去運做,既然辦報不太實際,那麼買現成的報紙,利用這家報紙的知名度,對現成的報紙進行購買——整頓——擴大,卻是一條快捷而有效的路子。說做就做,他為此事著實費了一番心思,他經過多次的收集信息,默多克得知一家報紙陷入了財政危機,為此興奮不已的他,迅速籌集了2000萬美元將其買下,但事與願違,報紙雖然賣出了很多,卻沒有賺到多少錢,這是出乎默多克預料的。因為在他看來,他的澳洲和英國報紙都是從發行量上取得利潤的,美國自然也不例外。他沒有意識到美國報紙的收入主要靠廣告。

雖然這次投資沒有為他贏得利潤,但默多克的行動力還是值得人們學習的,他那果斷出手,快速運做的經營方式,同樣為人們做了一個榜樣。

看到自己的行動沒有獲得預期效果,默多克並沒有放棄美國市場,不甘心就這樣退出美國報業的曆史舞台,於是他花費了1200萬美元自己創辦了一份報紙——《國民之星》。但是一年之後,《國民之星》發行量不到100萬份,而且前景黯淡,並沒有吸引多少美國讀者。

這個時候,默多克的財政顧問建議他快速脫手。但默多克依然堅持,他認為還會有希望。快速出手不是他應該選擇的道路,在前景暗淡的情況下,其他辦報人都與他一樣處於困境當中,而此時最關鍵的是要看誰能以最快的速度,想出令報業起死回生的辦法。這次,默多克同樣走在了其他人的前麵。他開始了改革,把“國民”二字從報頭取下,隻剩下一個“星”字,同時增加一個“占星術與谘詢”專欄,盡管如此仍未能吸引美國讀者的注意。不甘失敗的默多克把他的一名記者伊恩從澳大利亞調來,讓他把《星》從黑白報紙變成彩色雜誌。工夫不負有心人,伊恩來美國兩年後,《星》的發行量穩步上升,廣告收益源源流入默多克的手中。更重要的是,默多克通過《星》雜誌,認識了尼克鬆總統班子裏的許多有權勢人物,還認識了許多銀行家、律師、房地產開發商、企業家、報人等社會各界要人,這為他以後在美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4年,默多克認識了經營《紐約郵報》幾十年的多莉·施奇夫人。當時,默多克希望購買該報,但是,多莉·施奇夫人無意出賣該報。1976年,《紐約郵報》銷量近50萬份,但一年虧損5000萬美元。這時多莉·施奇夫人決定將報紙賣給默多克。1976年底,買賣終於成交。擁有悠久曆史又頗負影響力的《紐約郵報》,是默多克打入美國關鍵的一步。同年底,他又買下《紐約雜誌》和另一家地區報《鄉村之聲》,美國輿論立刻大嘩。在聲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默多克就此時機,快速對《紐約雜誌》進行改革,大加改組,削減開支,聘用新人,使《紐約雜誌》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逐漸好了起來,逐漸走上盈利之路。他把《紐約郵報》當作他在美國的旗艦,想以最快的速度在美國占領市場,因此他全力以赴,事必躬親。在寫作上,他讓編輯用尖銳醒目的標題來吸引讀者。1978年,紐約報業大罷工。他為了讓《紐約郵報》早日恢複經營,竟單獨做決定,將《紐約時報》、《紐約新聞》的老板甩在一邊,與工會達成複工協議。他的這一行為,引起兩家報紙嫉恨。《紐約新聞》廣告部組織了一個“埋葬默多克”戰役,從各方麵抵製《紐約郵報》。

從20世紀80年代,默多克開始意識到,他的發展前途在美國澳洲市場相對較小,雖然他的悉尼《鏡報》、安適航空公司盈利不菲,但他想進入電視台卻多方受阻。英國《太陽報》盈利頗豐,他認為英國市場潛力不夠大。正因為他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所以又先後在美國買下《波士頓先驅報》和《芝加哥太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