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無數次地“與自己較勁”、“與別人較勁”後,回頭再審視自己時會發現,自己變得強大了許多,命運也因此而改變了。
“與自己較勁”與“與別人較勁”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觀,前者的著眼點是提升自己,後者的著眼點是遏製對手;一個好的品牌是在相互競爭下誕生的,一個強大企業的形成是“與自己較勁”和“與別人較勁”的結果。
與自己較勁的目的在於不斷地提升自己。生活中,許多人都不能正確認識失敗,失敗了就偃旗息鼓、嚇破了膽子,這是懦弱的表現;可是有些人卻恪守“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至理名言,堅決地與自己較勁,不斷地完善自己,最終摘到了成功的果實。
與別人較勁的目的在於遏製對手。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幾個對手,在強大勢力的壓迫下落荒而逃,還何談成功,如果敢於與競爭對手一拚高下,通過某些戰略戰術勝過對方,就會發現自己也強大了許多。當然,在強大勢力麵前,一味的硬拚隻能讓自己輸得更慘,所以我們強調與別人較勁的同時要講究一些方式方法。
無論是“與自己較勁”還是“與別人較勁”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強大自己,隻有二者合理的融為一體,才能獲得極大的成功。
案例一:
希望對方失分不如自己主動得分
凡是成功的企業家都能夠主宰整個事情的始終,他們遇事不退縮、有與自己較勁的精神,正是這種頑強精神造就了輝煌的業績。
20世紀50年代初,台灣經濟處於恢複時期,急需發展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
王永慶,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像吃了豹子膽似的,竟決定投資塑膠業,因而招來了人們的非議,“何義都不做的事情,一定難做”、“不懂行情”、“不識時務”,王永慶麵對非議並沒退縮。他那堅定的意誌與向困難挑戰、向自己挑戰的勁頭再次升起。
或許有人不知道何義為何許人,他是當時化學工業方麵的大哥——永豐的老板,何義很早就去國外考察過,看到國際市場塑膠業技術先進,競爭激烈,自己難有立足之地,便打起了退堂鼓。
可是王永慶頂住了壓力,在1954年他籌措50萬美元,創辦了台灣第一家塑膠公司,1957年建成投產。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何義所料:當台塑的產品生產出來時,日本等國的同類產品滾滾而來,充斥台灣市場,況且日本塑膠產品物美價廉,占有了絕大部分市場。而台塑產品嚴重滯銷、倉庫積滿,股東們也心灰意冷。王永慶當時陷入了絕境。
麵對這樣的不利境況,王永慶並沒有泄氣,他堅定地認為自己的決策沒有錯誤,並暗下決心一定要把企業辦下去,從困難中站起來。他認為台灣當時是國際燒堿生產基地之一,而燒堿過程中有70%的氯氣被棄置不用,實在太可惜,而氯氣是塑膠生產的主要原料。他所有的優勢就是充足而廉價的原料。
世界上失敗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能戰勝失敗。隻有能與自己較勁的人才能在反思中總結教訓,找出失敗的原因,並奮起直追,取得成功。王永慶認準的就是這個理,與自己較勁才是成功的關鍵所在。
塑膠公司一定要辦下去。經過一番“檢討”,王永慶采取了兩條令人吃驚的措施:
其一,針對供過於求的矛盾,他以常人所沒有的膽識,采取了近似於“以毒攻毒”的策略:以大幅度增加產量來壓低成本和售價,從而獲得壓倒一切競爭的能力,對此,台塑的股東一致反對,他毅然購下台塑所有股權,獨自經營。
其二,造成當時瀕臨絕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與他連鎖的加工廠對自己的產品不願降低售價,致使銷售量無法大幅度增加,因而對塑膠原料的需求量不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