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韜光養晦,置之死地而後生(1 / 3)

“置之死地而後生。”顧名思義:必須這樣做、隻能這樣做、除此之外別無選擇。聽起來似乎有些殘酷,但是現實中,競爭就是殘酷的,這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則。

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裏,許多事情人們根本無法掌控,事情的發展並不會依個人的意誌為轉移,困難挫折會一樣不少的降臨到每個人的頭上,特別是在商場上打拚的人,更能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想擺脫困境,就必須向困難挺進。

心理學上有個“舒適地帶”的概念,意思是說,人在生活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為自己建立一個舒適地帶,一旦“舒適地帶”形成了,人便不願意到這個地帶範圍之外的地方去,這是人的惰性始然。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們始終生活在“舒適地帶”還好說,可是,在商場上仍然不願走出“安樂窩”勢必會遭到競爭的侵襲。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必須遵守“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一自然法則,在商場上,隻要稍做停息,哪怕隻是一分一秒都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說,必須走出“舒適地帶”,去開辟更為廣闊的天空,承受更大的壓力。

當然,開辟新天地並非一件易事,有些時候會承受巨大的壓力,甚至會出現單項選擇,換個說法就是有些事情,隻能這樣做、必須這樣做、除此之外別無選擇。這就是在考驗一個人的勇氣。大凡能成大事者都具備堅韌的精神,也同樣具備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

案例一:

做成、做快、做好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蒙牛終於牛起來了,從幕後走上了前台,並成了舞台上的主角。

蒙牛創業之初,在各方麵都欠缺的前提下,決定興建第一個自建生產基地,並打算以此帶動蒙牛快速發展。於是,蒙牛於1999年4月9日,與和林格爾縣簽訂了合同,6月10日開始破土動工。

1999年之前,和林是著名的國家級貧困縣,各項經濟指標在呼和浩特市各旗縣區中排名倒數第一。曆史上,每年都要接受國家的扶貧資金,最低也要2000萬元。為了扭轉這一頹勢,和林縣決定要建立盛樂經濟園區。其實,所謂的盛樂經濟園區無非就是一個介於市區與和林縣之間的荒灘。但正是這個荒灘改變了和林縣的曆史,也改變了蒙牛的命運。因為,蒙牛在這片荒灘上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和林縣的經濟,徹底改變了和林貧窮、落後的曆史。

蒙牛在盛樂經濟園區的位置是“109國道東側”、“ⅩⅩ號高壓線杆往北200米”的低窪處。既然是“低窪處”,就意味著建廠時要將其填平。這一工作可謂任務艱巨,是一個“勒緊褲帶幹革命”的工程,每走一步都要本著“節衣縮食”的原則。起初,整個工地上隻有一台推土機。牛根生是整個工程的總指揮,為了使工程盡快竣工,每天早晨天剛蒙蒙亮,牛根生便準時來到工地新建的小屋裏,敲著窗欞輕聲喊:“雲大哥,起吧,該下工地了。”每當傍晚收工時,牛根生都從自己的腰包中掏出50元,塞給工頭讓他給工人們補身子。牛根生的所作所為感動了工地上的工人,大家齊心協力為盡快完工而努力著。

當時,是在沒電、沒水、沒路的條件下進行的。這給工人的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障礙,但是工人們的勁頭卻絲毫沒有因條件艱苦而消減,反而越幹越起勁,路沒有就用人工鋪,水沒有就用罐車拉,電沒有就用柴油發電機發電。

工地上,工人們幹得熱火朝天,而牛根生也沒閑著,在辦公室裏“招兵買馬”,他親自將培訓3個月的工人組成了一支“青年突擊隊”,由他直接指揮。“青年突擊隊”中,有許多外地的員工,對內蒙古寒冷的天氣十分不適應,牛根生就用個人的錢給他們每人買了一件羊毛衫。大家十分感動,都想全心全意的為建造基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