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科技時代,以往陳舊、落後的經營、生產方式已經被高科技所取代,這一現象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與國際接軌的前提條件。
當前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用商場如戰場來形容今日的商戰一點也不為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以機器代替手工的現象。各企業的管理者都意識到企業要想蒸蒸日上,必須具備高科技,否則隻能落在別人的後麵,久而久之還可能被競爭所淘汰。所以,大多數企業都把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到管理議程當中。
從國內許多大企業的發展狀況中可以發現,許多企業都在爭先恐後的引進高科技,再也不“老老實實、循規蹈矩”的遵守經營法則了,事實證明,他們這樣做是正確的。許多出色的企業家,絕對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們在經營企業的同時,還要挖空心思尋找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方法,從而得出以機器代替手工的結論,然後付諸實踐,最後在眾企業中脫穎而出。而那些本分經營,絕不越雷池一步的人,最後的結局隻能是衰敗和死亡。
如今,市場的變化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人的想象,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時刻鍛煉著企業領導者的頭腦,讓他們做好一切心理準備。在高科技時代裏,競爭對手之間比拚的並不是人數,而是技術水平與產品質量。打個切實的比方,兩個企業競爭一項工程,其中一方的生產技術完全是手工操作,而另一方采取的是以機器代替手工的方式,在限時、限質的情況下,工程的持有者更願意把工程交給哪家企業呢?一般情況下,會選擇采用機器生產的一方。由此看來,機器生產方式占領了絕對性的優勢,所以說,企業發展過程中,以機器代替手工是必要的,也是必然要發生的變革。
案例一:
用高科技帶動新技術
2004年12月2日,中國第一位擠奶機器人走進蒙牛,被安置在蒙牛澳亞國際示範牧場。這是一個足以載入中國乳業史冊的日子。實現了用高科技帶動新技術的變革。擠奶方式的變革,生動地描繪了一個企業的發展軌跡,是企業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有力說明。
蒙牛澳亞國際示範牧場是我國規模最大效益最高的牧場,它位於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占地麵積達到8848畝,飼養奶牛數目達到數萬頭。整個牧場共分3個示範區:種草區、養牛區、擠奶區。種草示範區,用來展示12個國家的優質牧草;養牛示範區,用來展示牛群、牛舍、產房和環保型、無公害的糞便處理係統;擠奶示範區,則是機械化最高的示範區,分別展示“機器人式”、“並列式”、“轉盤式”、“魚骨式”等現代化擠奶平台。
蒙牛建設這個機械化示範牧場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讓中國的種草、養牛、擠奶技術快速與發達國家的百年經驗接軌,讓中國的奶農、村長、鄉長、縣長……這些帶領人民發家致富的人,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國際化種草、養牛和擠奶技術,從而帶領人們擺脫貧窮。
蒙牛澳亞國際示範牧場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及管理人才均來自“外人”,就連產奶的牛都是從外國引進的。實現了五洋計劃,即洋人、洋牛、洋產權、洋管理、洋技術。有人不理解蒙牛為什麼連奶牛都用外國的,最主要原因是洋牛的產奶量高。眾所周知,奶農不會把產奶量高的奶牛賣出去,這一點中外都一樣。因此,我國買進來許多低產牛,導致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是人們把眼光、思想定在了“牛”字上。創建國際示範牧場時,蒙牛改變了這一策略,把從“牛”身上做文章,變為從“奶”字上做文章。這樣一來,許多以賣奶賺錢的洋人便牽著產量高的奶牛來到了中國,所以,改變了花錢購買低產牛的格局。據計算世界上一頭產奶量高的奶牛,每年均產奶量在8—10噸之間。這樣牧場裏多了許多良種牛所生的子牛,而這些子牛又會成規模地進入周邊百姓的家庭牧場,照此看來受益的仍然是奶農與蒙牛。
擠奶機器人,就是在歐洲動物委員會的“動物福利思想”影響下而產生的。目前應用機器人擠奶已經被一部分發達國家提上了議事日程。為了更好地滿足奶牛福利,蒙牛澳亞示範牧場,給奶牛提供了優良的生活環境,分別建立了三個大廳,一個是餐廳,另一個是休息廳,還有一個就是擠奶廳。機器人在擠奶廳為奶牛服務,無論什麼時間,隻要奶牛願意擠奶,機器人都會耐心地按“清洗乳房——按摩乳房——擠奶”的程序為奶牛提供服務,在擠奶過程中,還輔以音樂或美食,讓牛在快樂的心境下泌出優質的奶。擠奶廳裏除了有擠奶機器人以外,還安裝了兩台全自動搔癢淨身機,用來為奶牛抓癢、淨身,隻要奶牛自己靠過去,淨身機就會一邊為奶牛抓癢,一邊為奶牛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