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企業如同上陣打仗,必須有一定的戰略戰術,思路決定出路,方法決定結果,定位決定地位。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隻要有戰略,即使困難再大路再長也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沒有策略,隻能南轅北轍,離目標越來越遠,很可能中途夭折。
許多人會產生疑問,經營企業過程中,戰略戰術有很多,究竟采取什麼方法才能使企業做大做強?的確如此,與對手競爭時,各個企業都會使出渾身解數,為獲勝各出奇招,戰略戰術多得數不勝數,一個企業要擺脫弱小的束縛,必須製定一個發展方向,有自己的戰略。而“做事,做勢,做市”這一發展戰略,是每個企業都可遵循的發展定律,也是企業成長過程中的基本守則。“做事”、“做勢”和“做市”,這三者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呢?“做事”與“做勢”為“做市”服務。換句話說,做市是目標,做事與做勢是實現目標的兩條腿,隻有兩條腿結實、強壯,才能走到目的地,實現預期的目的。
經營企業的人,大多明白“三做”的基本含義,做事顧名思義就是想成就一番事業;做勢也可按照字麵意思來理解,就是為企業創造一個響亮的名聲,要知道,名聲響亮與否關係著企業生存發展的空間;做市就是占領市場份額,人人都知道,市場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現今市場上的競爭與其說是產品質量的競爭,不如說是爭奪消費者的競爭,隻要占領了大量的消費者群,就相當於占領了大量的市場份額。
案例一:
虛張聲勢,出奇製勝
日本的一家SB公司,他們主要生產咖喱粉。這是一家普普通通的公司,在日本並不出名。公司運轉平平常常,沒有大起大落。可是就有這麼一段時間,公司生產的咖喱粉難以銷售,很大一部分產品積壓在倉庫裏,造成了資金浪費,公司不能像往常一樣運轉,隨時都有著倒閉的可能。公司破產對誰都沒好處,公司的員工和領導無不為此擔憂。同時,各盡所能,苦思冥想,希望能找到一個比較可行的好辦法,讓公司起死回生。各種各樣的方法試了又試,可產品的銷售量始終不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因為業績上出現了問題,公司經理隻有卷鋪蓋走人。為難之中,經理職位當然是能者居之,可連續換了三任經理,銷售狀況仍然沒有好轉。可用人製度還需繼續進行。無奈之下,第四任經理田中上任了。田中的壓力自然不小,如果業績上不去,他同樣麵臨著下台的境遇。上任初始,他也沒有好辦法。SB公司畢竟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公司,它的牌子不響,顧客當然不會注意到它了,更何況,咖喱粉又不是什麼新鮮產品,什麼牌子的都有,國外國內的廠家都在生產。同是咖喱粉,你又沒有什麼特色,顧客怎麼會無緣無故地一反常態,爭相搶購你的產品呢?田中這麼琢磨著。
產品的銷量並沒有因田中的上任而改觀,反而一天天下降。公司員工的工資要發,可貨賣不出去,俗話說:坐吃山空。為了挽救公司,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廣告,把牌子打出去,這樣或許有扭虧為盈的可能。可資金是個大問題,沒有資金,誰給你做廣告?可如果不做廣告,公司照這樣的形勢發展下去,最終將從商業界消失。
到底做什麼廣告呢?什麼樣的廣告既不需要大量資金又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呢?沒人想得到。
有一天,田中經理在他的辦公室裏翻閱報紙,看著看著,一條新聞映入眼簾,新聞是這樣敘述的:媒體對一家酒店工人罷工的情況做了跟蹤報道,結果令人非常滿意,工人罷工的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酒店恢複了正常營業。出人意料的是,酒店的生意不再像以前那樣蕭條,反而日益興隆。
在日本,罷工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一旦有此情況出現,必將影響到一個公司的經營狀況,一般來說,出資方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都會想盡辦法,避免有罷工事件發生。
“報上登的那家酒店的繁榮生意是借助媒體之力而來,我們公司怎樣才有轉機呢?”田中靜靜地思考著。靈感終於光臨這位身兼重任的田中經理了,如靈光一現,一個奇妙的想法掠過他的腦際。
說幹就幹,經過反複考慮,他有了周密的計劃,私下裏叫了幾個得力助手,給他們做了詳細的安排……
幾天後,《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等幾家大報都刊登了這樣一條廣告:SB公司是一家生產咖喱粉的公司,產品品質優良,為提高本公司產品的知名度,本公司近來決定雇用數架直升飛機把咖喱粉撒在白雪覆蓋的富士山上,從此,白色的富士山就變了顏色,取而代之的就是本公司咖喱粉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