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用知識武裝頭腦,為成功做準備(1 / 3)

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取得成就,必須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即使前方道路坎坷,也要努力向前,這樣生活才能充滿生機,事業才能達到頂峰。

作為一個企業家,應該意識到知識的重要作用。勵誌大師卡耐基一生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但他的學識卻令人欽佩,這要歸功於他的勤奮好學。當他用知識贏得了財富以後,又為故鄉興辦了多項福利事業,如:建立圖書館、設立卡耐基聯合王國基金會用於改善公共福利事業等,這充分說明了他對知識的重視程度,他希望家鄉人都能成為飽學之士,因為他知道知識對成功起著積極作用。

當前,社會上流行著“學曆無用”說法,無論是求知還是自己創業都被經驗束縛著,有人認為:“有學曆不如有經驗”,這種認識似乎有些偏激,雖然經驗在人們工作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學曆作用是決定性的。它是敲開職場大門的鑰匙,是獲得職位的重要依據。由此看來,應該說學曆是經驗的基礎,經驗是學曆的表現形式。

有人認為,現實生活中許多成功人士並非都是飽讀詩書、學富五車,也沒有多麼高的學曆,可他們卻能獲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不正是說明知識無用嗎?這種認識是片麵的,雖然許多成功人士並沒有較高的學曆,但他們必定擁有過強、過硬的專業知識,他們善於積累知識,用知識充實自己,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不但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業務水平、擴大人的知識麵,還可以改善人的心態,重塑人的性格,甚至造就成功的人生。特別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裏,往往等到雙方正麵交鋒時,勝負早已定了。就像“華山論劍”,最終是靠內功,靠武學修為和領悟(即學習與創新)而決雌雄定乾坤。因此說競爭早就開始了,雙方比的就是“準備”,比的是日積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詩外”。

這種積累準備,泛泛的說,就是知識的積累和準備,具體說,就是心態的準備、目標的準備和行動的準備。成功的人生,應該像河流。無論多少艱難險阻,始終矢誌不渝,不斷學習,不斷吸收,不斷積累,不斷準備,最終會漫溢而出、破決而出。

案例一:

用知識打造人才

在辦理洋務事業中,盛宣懷深深體驗到新式人才的重要。他認為,要想辦好新事業,必須有與其相適應的新式人才,否則將一事無成。而聘用洋人隻能是暫時的、短期的,所以,從長遠來看,應當自己培養新式人才,因此,盛宣懷主張辦新式學堂。

盛宣懷深感辦理洋務的艱難,他認識到懂外語的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而當時中國最缺乏懂技術、懂外語、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那些隻會讀經史、寫八股的學究在洋務事業中根本沒有用處。所以,他認為,必須對傳統的教育進行改革,這樣才跟得上時代的發展。

於是,盛宣懷開始著手培養新式人才。最初,他創辦了一些附屬於企業的技術訓練班式的學堂,這些學堂在短期內培養了一些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技術人員,也為洋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一些貢獻。但這些學堂在學製和課程方麵都比較注重實用性,而理論和基礎知識卻不夠紮實,這遠遠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隨著洋務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新式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天津經濟條件優越,交通條件便利,1892年,在盛宣懷就任天津海關道時,他決心利用天津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良好的條件,在此辦一所正規的新式學堂,來培養一批高級專業人才。

當時,有一位美國人丁家立在天津自辦中西書院,盛宣懷與其關係密切,二人經常研討辦學之事。盛宣懷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丁家立先生,經細致研究,兩人將辦學章程、辦法、實施計劃草擬定,並將《擬設天津中西學堂章程》報送北洋大臣王文韶。王文韶將這一章程上奏光緒皇帝。光緒皇帝十分讚同,禦批準奏,由盛宣懷出任學堂首任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