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合作持一種“吃獨食”的態度,會引起他人的反感,沒有人願意與這樣的人合作。因此這為下一次的合作造成困難。最明智的做法是與夥伴一起分享成果,別做得太絕,時刻遵循利益均分的原則,要知道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道理。
在利益麵前,正確的對待方式應該是:感謝、分享、謙卑。與人分享利益,是一種美德,也是一項大智慧。
美國羅伯德家庭用品公司自成立以來,生產量呈直線上升,每年利潤以18%-20%的速度向上攀升。究其原因,是因為公司建立了利潤分享製度。每到年終總結時,公司管理者都會把公司在一年中獲得的利潤,按比率平均分配給每一位員工,這就給員工灌輸了這樣一種思想:公司獲得的利潤越高,自己獲得的利益也越大,這就是“水漲船高”的道理。因此,每個人都積極主動、任勞任怨的為公司創造利益,時不時還要為公司的發展提些意見,指出產品存在的缺點或毛病,想方設法加以改進。
不管是與人交際中,還是商業合作中,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是贏得好人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當你在某一工作崗位上取得一些成績或得到一定的利益時,自然要為之而慶祝,不過千萬不要忘記,高興的同時,還要考慮一下這成績或利益的由來。如果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而取得的,為自己高興還說得過去,別人祝賀你也是理所當然,但是,不要忘了人的劣根性“眼紅、嫉妒”,所以為了自保,還需把利益、榮耀和大家一同分享,免得自掘墳墓。
不過,要想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一定的利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利益的由來,是依靠他人的幫助,這時你如果隻顧自己,就有些吃獨食的感覺了,他人也會覺得你好大喜功,獨自占領所有人的勞動成果,對你懷恨在心,輕則可能中止與你合作,重則也可能尋找時機對你施以報複。由此看來,獲得利益原本是一件好事,由於自己一絲的貪念,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丟了朋友也毀了名聲,這無異於自斷後路。
案例一:
散財聚人,籠絡人心
範蠡是一位善於經營的企業家,他深諳散財與聚財之道,因此,他不但善於聚財,還樂於散財,這為日後的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們在敬佩他的同時,又大加讚揚他的高尚品行。
範蠡從越國悄然出走,“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在短短的幾年間,就賺得了大量錢財。
當時,齊國很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範蠡見此狀,心有不忍,他決定把多年來辛苦賺來的錢,散發給貧民,為他們解決溫飽問題。當地人民,隻要生活拮據、無錢買米或農耕用具的人,都可以向範蠡尋求幫助,隻要是找到他的人,都可以滿載而歸。對於貧民的要求,範蠡一向是有求必應,當然,前提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不久,範蠡的名聲在當地廣為流傳,人們紛紛稱他為大好人,無論是街頭還是巷尾,隻要提到“範蠡”這個名字,人人紛紛豎起大拇指,異口同聲的說他是一位仗義疏財的大好人。
不久,範蠡的事跡傳到了齊王的耳朵裏。齊王聽說在他的國度裏有這種高尚品德的大善人,便派人請範蠡到朝中擔任宰相一職,而且還特地派使者來聘請他。齊王有命,使者自然不敢怠慢,便捧著相印,帶了聘禮,一路打聽尋找範蠡家所在地。當使者尋到範蠡家並出現在他麵前時,範蠡非常詫異,不明白使者的來意,也不知自己所犯何事,一時間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使者見範蠡的表情,立即說明了來意,範蠡歎息道:“我在家治產,曾力致千金;至於做官,曾貴至卿相;我隻是一個平凡的老百姓,能取得今日顯赫的財富,我認為自己的運氣已經到了極點,我為百姓解決溫飽問題,沒有其他想法,隻是想替大眾服務,不曾想過做官,更何況是身居宰相職位了。”於是,他婉言謝絕了使者,並把自己的產業全部分給了貧民,而自己卻帶著家人離開了齊國。
經商是範蠡的特長,因此他在重建家園的時候也將經商的便利條件定為首要因素。一路上他們遊山玩水,最後在陶邑住了下來,之所以選擇陶邑這一地點,是因為陶邑是一個商業中心,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是經商最理想的地點。於是範蠡又自稱為“陶朱公”,利用農耕之暇,開始了他的商務買賣。由於範蠡善於經商,加之信用極好許多大商賈都紛紛表示願意與他合作。就這樣,幾年時間,他又獲得了一筆可觀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