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隻有不會用人的領導,沒有無能的員工(1 / 3)

是不是人才隻有通過實踐才能體現出來。可是,如果將他們安排在與自身特長不相符的崗位上,即使是“人才”也會被埋沒,不會有太大的建樹。一般情況下,評價一個人工作能力的強弱,評價他是否是人才隻有依崗位而定。

古往今來關於人才的說法多種多樣,其中也出現了很多誤解,有人認為學曆高、能力強、經驗廣、素質高的人就是人才。可是,實踐證明這種認識是片麵的,大家關於人才的認識,又回到招聘人才的目的上來。

企業招聘人才是為了企業的發展。招聘什麼樣的人才,以什麼標準定人才,這一點值得企業管理者仔細斟酌。要清楚識別人才,不能被他的高學曆、高素質、豐富的經驗而混淆判斷能力,關鍵還要看他的學曆、素質、經驗是不是適合企業的發展,能否給企業帶來效益。如果不能,即使學曆再高、素質再高、經驗再豐富也如同虛設。所以說,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並不是由他的學曆、能力、經驗等來決定的,而是看他是否適合該工作崗位,能不能在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隻要能有所成就,那就是人才。因此說,離開了具體環境來談論人才,不過是膠柱鼓瑟、緣木求魚。

例如:讓一個會計師去做銷售,那麼會計師不一定是一個好的銷售人才,可將其放在企業的財會部,他的專業優勢立刻就能顯示出來,很可能做得非常出色。

一個人是不是人才,與其讓自己去評定倒不如由選擇他的人決定。如果選擇他的人能慧眼識金,將他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難得的良才。可如果選擇他的人沒有選擇人才的能力,將他放在與自己特長不相符的崗位上,這個人要麼是平庸的工作者,要麼就是毫無工作成績的失敗者。實際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個人在一家企業中奮鬥了多年可依然沒做出成績,可是,換了一個工作環境、換了一個崗位後,馬上就脫胎換骨了。這說明,原來的那個工作崗位不適合他,後來這個崗位才能體現出他的價值。

一個企業發展的快慢,與能否將人才按特長合理安排工作崗位有直接關係。一個人的知識、能力、經驗、事業心、意誌力、品德等多方麵的素養不同,能夠承擔的責任、權力、榮譽等方麵也將存在著差異。每個人所持的專業和專長不同,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任何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一個方麵,將人才合理分配是一個企業的責任,也是對企業發展負責的表現。隻有讓員工的能力與崗位相匹配才能發揮其最大能量,而員工的能力與崗位要求包含兩個方麵:一是指某個員工的能力完全能勝任該崗位的要求,就是所說的人得其職;一是指某個崗位需要由具備某種能力的人來擔任,這個人能達到崗位的要求,就是所說的職得其人。不管是人得其職還是職得其人,隻要是能相互匹配就是最完美的組合。

企業管理者在選擇人才時還要記住一點,人才與崗位是否匹配最重要的因素是:最優的不一定是最匹配的,最匹配的才是最優秀的。

當一個人的能力遠遠超過了崗位需求時,管理者還依然將其放在該崗位上,這個人會產生英雄無用武之地、大材小用的感覺,時間長了會感到壓抑,積極性隨之降低。自謀生路、重新尋求發展機會是理所當然的,對企業而言就造成了人才流失,這一現象說明了最優的不一定是最匹配的。反之,當一人的能力不能滿足崗位要求時,換句話說,他無法勝任此項工作,這時影響的不僅是他一個人,還有企業的整體效益。

當然,崗位與人才特長相契合還不夠,人才還必須能認同企業文化,遵從企業的價值觀,否則,再好的前提也無濟於事。

古時候,評論一名將士是否是英雄,主要以功績為根據,戰功赫赫自然被稱之為英雄,反之則不然。現如今,企業評價人才也繼承了古時候評價英雄的方式,以崗位論人才,隻要在特定工作崗位上做出顯著成績者就可被稱為人才。脫離崗位而論人才,如同離開矛談盾,沒有實在意義。

案例一:

因人致用,人才無標準

胡雪岩特別看重人的意誌力。

商業活動千頭萬緒,每一項工作都需要有合適人才承擔。在挑選人員時,注重的應是其能力能否勝任該項工作,而不是與此無關的其他什麼標準。用人的目的是“成事”,用後能“成事”就是用得其人。因此,能力或者說“才”應當是第一位的。中國人的傳統,往往太強調“德”,有時還過於看重資曆、背景、學曆以及對上級的服從意識等,其結果常常使平庸之輩位居要津,屍位素餐、毫無建樹,而一些才能之士卻因有這樣那樣的欠缺而得不到任用,懷才不遇,長期受抑,由壓抑而生怨氣,怨氣生而離心離德。如果實行了這樣的用人政策,商業活動的前景必然暗淡。

事實上,德才兼備的人才自然是最為理想的人選,而事情往往如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有才之人未必有德,有德之人未必有才。如果求全責備,就會選不到人才,事業也會因人才的匱乏而停滯。

況且,每一個人的天資、秉性、愛好和特長是不同的。中國古代兵書將人分為“智者”、“勇者”、“貪者”、“愚者”四類,四種人都有自己的誌向。“智者”追求建功立業,“勇者”向往實現淩雲壯誌,“貪者”謀求利祿,“愚者”不顧犧牲。社會就是由這些人組成的,他們在生活中發揮各自的作用,各有各的長處,關鍵是能否駕馭他們為己所用。

才德不可兼具,行事特點又各不同,就需要“因其至情而用之”。《施氏七書講義》中說:“在人雖有不同之才,而在我則有因任之術。彼之智足以有謀,吾則與之謀,彼既足盡其智,豈不足以立其功乎?彼之勇足以製敵,吾則使之應敵,彼既得以鼓其勇,豈不足以行其誌乎?彼惟貪也,吾因而誘之以利,則彼必邀趨其利。彼惟愚也,吾因而用之以誠,則彼必不顧其死。”

胡雪岩在其商事活動中,四種人才皆常兼有。胡雪岩也深諳各種人才的脾性特點,適時地加以引導利用。

如果就胡雪岩自己的出身和經曆來講,胡雪岩最為欠缺的就是“智”,也就是知高遠、斷正誤的能力。也許有人會說,胡雪岩那麼精明的一個人,怎麼會缺乏“智”?事實上,我們這裏所說的智,是“方以智、圓而神”的“方智”。胡雪岩的精明能幹,證明了他在圓而神方麵有著過人的發揮,如果說他有智,也至多是“圓智”。圓智至多是處世的方法技巧,而不是對世事原則廣泛全麵的認識。因為他是學徒出身,自小為生計而奔波,少有學習的機會,和社會接觸的機會和層麵也不深,所以他雖能體人情、重義氣,但對學識卻一竅不通。更不用說與經世致用無關的純粹學識了,就連與商業活動關聯較緊的知識,比如官場製度、比如外文、比如西洋各國的基本概貌,他都所知甚少。這種知識之“知”(即“智”)的欠缺,就影響了他的商業活動範圍。不過胡雪岩自知其所不知,盡力利用各種人才,以彌補自己在這一方麵的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