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節儉對他人慷慨大度,是做人的一條準則,更是一個人高尚人格的體現。尤其是對一個企業家而言,更是如此,隻有這樣才能團結一切能團結的人,把企業幹好,把事業幹大。
猶太民族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一個人如果有能力幫助另外一個人而沒有幫,那麼他就違反了這樣一條戒律:“你見鄰居流血而袖手旁觀,那你就是殘忍的劊子手。”這是猶太人處世的一條格言。
猶太民族是一個慷慨的民族,他們並不把施舍當作一種“行善積德”,而認為這是在履行一項“公共義務”。
現今全球有2600多萬猶太人,雖然他們不都是富翁,但至少不會流落街頭、靠乞討為生。隻要是猶太人,哪怕身無分文來到異國他鄉,如果當地有猶太人社團,一旦找到他們,也能馬上解決吃飯住宿問題。
當然,猶太社團不是慈善機構,不能永遠提供免費吃喝,如果這樣,再多的錢也支撐不起,這也不符合猶太人精於理財的傳統。猶太人的精明之處在於,他們很快就會找到一個願意幫助落難者的猶太商人。
現在,在任何一個城市裏,隻要有較大規模的猶太人共同體,人們都能夠找到以猶太人名字命名的慈善機構,諸如醫院、診所、圖書館、音樂廳以及福利院和文化設施等。甚至在英國的牛津和劍橋這兩所世界著名大學裏,也各有一個“伊沙克·沃夫森學院”。顯然,這是一個猶太人名字。
被讚譽為“當代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的伊沙克·沃夫森,是個土生土長的蘇格蘭猶太人,1946年起擔任英國“大宇宙百貨公司”的總裁。“大宇宙百貨公司”是英國最大的百貨公司,是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它擁有約3000家零售商店,同時涉及銀行業、保險業、房地產業以及水陸運輸業。
沃夫森在1955年設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在隨後的20年時間裏,他一共為基金會提供了4500萬美元的經濟資助,其中主要是教育機構。
沃夫森經常津津樂道地向人講述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有個人向沃夫森打聽:“聽說有個叫沃夫森的家夥,既是皇家外科醫師學會會員和皇家內科醫師學會會員,又是牛津大學的法學博士和劍橋大學的法學博士,而且還是這所大學的這個博士,那所大學的那個博士,不知他到底是幹什麼的?”
“他是給人寫東西的。”
“寫東西?他給人寫了些什麼?”
“支票。”
聽了這個故事,猶太人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似乎是揮金如土的“冤大頭”,其實並不然,他們也同樣精於理財,也同樣有節儉的一麵,隻不過他們把這一麵留給了自己,把慷慨大度的一麵送給了他人。
案例一:
慷慨背後是回報
胡雪岩常說,做生意賺了錢要做好事。據史料記載,胡雪岩的一生的確做了許多好事。有些善事對他來說好像是約定俗成的,比如在戰亂時期,為了解決難民的吃飯問題,他給杭州難民布置粥場,給他們發米票;天氣寒冷的時候,他又給那些貧困人家施舍一些棉襖;在杭州城裏修建義渡碼頭並出資修造了幾艘大型渡船……他為了別人不斷地慷慨解囊,以致在江浙一帶人們稱他為“胡大善人”,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好名聲。
有人說,付出總會有回報,對工作付出了努力,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同樣,慷慨解囊,付出了自己的財富,也會得到回報,不管這回報是不是來自於受恩於你的人。比如胡雪岩捐米給杭州這件事。戰後的杭州非常缺糧,且杭州人又常處於太平軍包圍之中,因為饑餓,人吃人的事情已屢見不鮮。有了米以後,人們不再因生計問題而恐慌,心也漸漸安定了,市麵隨之安定下來,胡雪岩的生意也就好做了。獻出一些大米,救了地方,也救了胡雪岩自己。假如沒有人出麵捐米的話,杭州的人民會因謀生而遠走他鄉,社會將動蕩不安,杭州的市麵不能穩定下來,商人就無法把自己的生意做好,掙不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