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者前言(2 / 2)

其二,會議評估作用應該加強。一次會議的成功與否並不是看它的決議能否得出,而是要看這份決議是否得到了真正地貫徹執行。在現實生活中大家都有一個切身體會,一個很好的決策往往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結果好的決議成了人人抱怨和討伐的“壞決議”。因此,會議的結束不應該是以結束會議為結束,而應當以會議對於決議的執行做到了更好地安排為結束。簡單的說,如果會議最終確定了大會決議由誰來執行、執行的效果如何判定、由誰來監督執行、效果不理想的責任判定和處罰力度的確定等四個因素,那麼這次會議就可以被稱為“成功的會議”。

正是根據上麵的思想,本書作了如下體例和內容安排。

第一,主體講審議性會議,次體講非審議性會議。無論是審議性會議還是非審議性會議,它們基本上都要包括:為什麼召開會議、由誰來組織會議和主持會議、會議目的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等諸多方麵。因此,對於上述共性問題,我們將按照審議性會議的要求來講解,非審議性會議與它基本上大同小異,隻不過比它更簡單更寬鬆罷了。

第二,主體講會議環節,次體講具體的會議形式。會議中有許多問題,諸如會議中的問題如何提出、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會議進程、會議的議程如何安排等等,這些問題所有會議都要涉及,因此我們將詳細闡述。由於這些問題都比較零散,沒有很強地針對性。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我們在最後一章,具體安排了八類最常見的審議性會議和非審議性會議,將係統地講述各自具體地操作方法。

第三,主體講方法和原則,次體講技巧。本書寫作的目的是探討怎樣有效地利用會議這種形式解決問題,因此對於抱有特殊目的的會議形式不去講解,例如為了讓自己的決策合法化而召開會議,這是解決問題的技巧而不是方法和原則。但是會議在召開中不僅僅需要方法和原則,這是因為會議的召開總要牽涉到一些利益問題,這就不免會出現有些人利用某種技巧來阻礙大會進行的情況,如果會議的主持人和組織者不能夠清楚地了解解決辦法,那麼會議最終也不會成功。因此技巧問題還是有必要談一談。但我們需要謹記:技巧問題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打破阻礙大會進行的手段。

第四,千萬不要忽略實踐練習。在實踐練習中,本書對該小節內容進行了重點重述或補充,特別是詳細地探討了某些具體技巧問題。例如第五章第六小節的實踐練習,我們就重點討論了關於“公司內部改革的問題”。在提升訓練中,我們提到了“新員工為什麼總會成為公司內部改革的‘排頭兵’問題”。其實,這與會議的關聯非常大,公司內部改革需要新員工做“排頭兵”,會議氣氛的改變或會議改革同樣也需要新參會人員做“排頭兵”。

提升訓練主要目的在於讓大家仔細思考,看看和參考答案是否相同,盡管我們提出的參考答案並非絕對正確,但肯定會對讀者有某種借鑒作用。利用新員工(新參會人員)進行改革有自己的優點同樣也有自己的缺點。在參考答案中,我們都給了一些建議,希望各位讀者再進行補充並與我們進行商榷。

最後,希望各位讀者朋友對於本書的不足之處能提出批評和建議,本人將不勝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