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神秘來客(1 / 3)

普陀山,東海中一座隱秘的小島。島上山石林立,四麵環海,南北狹長,猶如蒼龍臥海。每當海上起霧時,遠遠看去,隻見高山不見島,真是應了那一句“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普陀山上由南至北,由低到高分別建有三座寺廟,由一條時而向上,時而又向下的山路連接在了一起。其中麵積最大、建築最為宏偉的要數建在島上最南麵的那一座寺廟。該座寺廟不僅是普陀山內最負盛名的一座廟宇,同時也是觀世音菩薩留在人界中最大的一座道場,名為‘不肯去觀音院’。平日裏,僅就在不肯去觀音院殿內進行佛事活動的僧侶就有百人之多,自觀世音菩薩來到普陀山之後,這普陀山上的香火就從未斷過。

就在不肯去觀音院的大殿正中,供奉了一座毗盧觀音,殿內兩側則分別端坐著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身”,以示觀音大士感應世間萬物眾生。由於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留在人界中最大的,又是最負盛名的一座道場,因此在這裏隻供奉觀世音菩薩就不足為奇了。

穿過不肯去觀音院,沿著那一條山路一路向北不遠,很快就能看到一座漂亮的蓮花池。過了這一座蓮花池,繼續向北就可以看到坐落在島內中央的第二座廟宇。比起前麵的不肯去觀音院,眼前的這座廟宇要來得小得多。由於該座廟宇就坐落在不肯去觀音院背後不遠處,因此它也被簡單的命名為了‘寺後寺’。

與前麵的不肯去觀音院不同,寺後寺大殿中供奉著的是一座一尺來高的銅觀音神像。就在這座銅觀音神像背後的牆麵上,還掛著一幅三尺多高的畫像,畫中人物一襲道家服飾,手握拂塵,仙風道骨。整座大殿的裝飾圖案主要以靈芝、仙鶴、八卦、八仙等道家所特有的符號,與前麵的那座不肯去觀音院大殿內的裝飾風格完全不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寺後寺明明就是一座道家廟宇。

穿過坐落在島中央的這一座寺後寺,那一條連接島上三座寺廟的山路蜿蜒向下,一直通向了山腳之下。等到了山腳之後,繼續沿著這一條山路往北走,最終來到了一片沙灘。沙灘中央立有一塊石碑,石碑上麵刻有“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八個大字。而在石碑後麵不遠處,一條百米寬的水麵攔住了去路。

這條百米寬的水麵看上去一點也不深,水質也十分清澈。透過清澈的水麵,清晰地能看到腳下的這片沙灘從水麵的底部一路延伸到了對岸。說來還真是奇怪,盡管小島四周的海麵上時刻是驚濤駭浪,但夾在島中間的這條百米寬的水麵卻始終平靜如鏡,悄無聲息之間就已將整座小島分割了開來。

過了這一片百米水麵,那一條貫穿南北三座寺廟的山路又出現了,隻是水麵對岸的山路很少有人踏足,那是因為水麵對岸的整片區域屬於普陀山的禁區,不但外人嚴禁進入,就連南麵兩院中的弟子也很少有人能涉足到這裏。

盡管水麵對岸的這片禁區外人無法涉足,但隔著水麵,還是能清晰地看到那一條貫穿南北三座寺廟的山路隨著對麵的地勢陡然增高了。在這一條山路的兩側,山石險峻,竹林密布。讓人稱奇的是,這裏的竹林與普通的竹林完全不同,並非是綠油油的一片,而是呈現出一片紫色。

透過山路兩側的紫竹林,隱約能看到這一條山路直通向了離山頂不遠的一座小廟。這座小廟正是普陀山三座廟宇中位置最靠北的那一座廟宇,名為觀音殿。由於觀音殿地處普陀山最高處,因此,就算那些來普陀山進香的人無法進入到觀音殿,也能在不肯去觀音院遠遠看到有一座巨大的白玉觀音像矗立在觀音殿後麵的山頂之上。這座觀世音菩薩神像雕刻的栩栩如生,每當島上的香火寥寥升起時,從不肯去觀音院遠遠看來,那觀音大士的神像就猶如站在雲霧中一般。要是遇到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大士誕辰、出家、得道的三大香會期間,整個普陀山完全裹在了濃濃的香煙之中,此時要是站在不肯去觀音院朝北看,這座觀音殿後麵的觀音大士神像會給人以一種那位救苦救難的觀音大士正騰雲駕霧朝普陀山而來的感覺。看到如此盛景,香客們必然頓足而久久不願離去,更有甚者直接下跪俯首,同時口中不停地念叨:“菩薩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