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營銷冷熱症(2 / 3)

(4)人才培養搖籃的稚嫩化。隨著高等教育的日趨產業化,長期被視為“計劃經濟最後一塊陣地”的高等學校已經進入市場參與激烈的競爭。因此積極主動地迎接競爭的挑戰,實施全麵的教育創新已成為各個高等學校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關鍵。市場營銷專業所培養的是麵向企業的應用型人才,由此決定了市場營銷專業的特點應是充分體現應用性、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在教學方法上比其他專業(如會計學)更能體現出創新性,這也是企業對營銷專業的要求。隨著企業營銷觀念的轉變,對市場營銷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據近幾年我國各地人才市場發布的市場需求信息的情況來看,市場營銷人員的需求一直名列前茅,缺口率高達70%,有些企業由於找不到合適的營銷人員而埋怨學校培養的營銷專業的學生太少了;與此同時,許多學校的營銷專業的畢業生常因不能找到對口專業的工作而不得不轉向其他專業,造成這一供需反差矛盾的原因不得不引人深思。最近來自高校畢業生供求洽談會上的消息可以說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營銷專業應該培養人才市場上最緊缺的營銷創新型人才。相比之下,我們目前所培養的營銷專業的學生則基本上還是在應試教學方法中產生的,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簡單,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最為突出。這種教育體製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創新能力,與社會的需求極不適應,這說明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專家點撥:

Marketing的核心在於“營”,即營銷市場。“營”的科學成分是80%,藝術成分僅為20%。市場比營銷變化得更快。

1.對市場營銷本質的把握有誤

有的人常常把市場營銷簡單等同於商品的銷售或勞務的轉讓。在他們看來,營銷即銷售。負責銷售的員工則自然被稱為營銷員;企業的市場營銷業績欠佳,效益滑坡,不是從領導者的營銷觀念落後、營銷過程和營銷管理決策失誤方麵去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批評推銷員。筆者常常被一些企業的領導聘請去培訓企業的銷售人員,殊不知銷售人員之所以要培訓,很大的原因是企業的領導人根本就不懂營銷,因此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

事實上,正確的市場營銷過程是以滿足顧客的需要為中心的各種企業行為的整合,企業從產前活動的市場研究開始,到產品開發、定價、宣傳推廣,直到把產品送達顧客,提供售後服務,並將顧客意見、建議反饋回企業,以取得最佳利潤的整體企業活動即為營銷過程。它起碼包括了以下要點:其一,市場營銷不是一般的企業活動,而是樹立了顧客第一的現代營銷觀念的企業活動。其二,市場營銷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不是一個孤立的單一的行為。其三,企業市場營銷的目的是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前提下獲得最佳利潤。其四,市場營銷是全體員工在分工合作原則下的共同活動。即全體員工在顧客需求第一的宗旨下,共同參與,形成一個合力而進行的活動。

把市場營銷簡單地等同於產品銷售是絕對錯誤的。一旦企業進入這個誤區,就不可能全麵進行市場營銷全過程的科學決策,就會出現單純在產品銷售領域找出路,不重視市場研究,不從顧客需求出發抓產品的開發創新,不注重員工素質的普遍提高,不去潛心研究每一個營銷環節有效的策略方法,而是熱衷於不惜血本大打廣告戰、價格戰,甚至挑起和參與不正當競爭,路子越走越窄。

走出誤區,企業必須從確立現代營銷觀念做起,真正將滿足顧客的需要作為企業營銷的出發點和歸宿,根據顧客的需求信息,努力搞好每一個營銷環節的策劃,並加以實施,善於將企業可控製的產品、價格、分銷、促銷等市場營銷因素進行最佳選擇與編配,切實實施有效的營銷組合,以便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需求,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和贏利水平。

2.揭開營銷的麵紗

中國營銷界所謂“整體性困境”,不是因為學了無法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屠龍術”,也不是因為還沒有念到更為先進的“真經”,而是因為我們在過去的20年接觸到的多是其皮毛、表象,而並未認清營銷的本色。

市場營銷是由英文“Marketing”翻譯而來的,它本身含有市場、銷售、經營、推銷等含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理論與實踐者對英文“Marketing”的譯解是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曆程相吻合的。1985年之前譯為推銷或銷售學,當時較為有名的是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銷售學》。1985—1990年譯為市場學,代表作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市場學》。20世紀90年代以後譯為市場營銷學,此譯名一直延續至今。然而究竟什麼是“Marketing”?在目前的環境下,市場營銷能否真正代表其含義呢?

讓我們再次重溫大牌營銷專家的初始教導。

美國Marketing協會(AMA)的解釋:Marketing是關於構思、貨物和勞務的設計、定價、促銷和分銷的策劃與實施過程。注意這裏突出的是設計與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