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自從20世紀80年代登陸中國內陸以後,“猶如一夜熱風來,千行百業營銷開”,於是乎營銷成為社會、企業的熱點話題。尤其是麵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帶來的嚴峻挑戰,人們談論的話題大多是WTO遊戲規則與各行各業的應對措施,並沒有更多地關注企業的營銷行為的變化。其實這也合乎常理,市場營銷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在人們的意識中一直是“賣油郎”的形象,似乎與加入WTO無關。但是,中國加入WTO後跨國公司在搶灘中國市場時帶來的新的營銷理念和營銷策略,卻有可能賦予市場營銷新的內涵,並誘發市場營銷時代的提前降臨。實際上當我們談論WTO的時候,企業最為關心的是如何生存下去,企業的生存並不隻是來自WTO的威脅,而是永遠來自於市場,不過這時的市場由於WTO的加入真正體現了由消費者為主導的競爭法則,企業的命運也真正地由市場來決定,這致使以往常說的企業要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地方、用適當的價格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之類的言語,不再是空洞的形容詞,而是企業行為的基本出發點。同時也預示著“賣油郎”式的營銷方式已經過時,還市場營銷“廬山真麵目”的時刻已經到來。
案例:市場營銷的熱與冷
1.市場營銷的“熱”
2001年8月27日上午,在武漢香格裏拉大酒店的會議大廳裏,年僅25歲的碩士研究生何華彪,因兵法營銷理論的研究建樹,被香港百信集團以年薪300萬元的身價聘用,創中國企業經理人身價新高。
在2001年至2003年的全國人才市場的調查中,企業招聘中市場營銷人員排列第一位。並且眾多的企業開始設置“CMO”(首席營銷官)的職位。
最近一份對國內150家企業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回答最渴望得到哪些方麵的幫助時,竟有137家公司首選的是“有效的營銷方法”。
營銷大師科特勒兄弟頻頻應邀來中國“念營銷經”,在上海的一次講座,門票竟高達500美元,創下國內講座費的新高。
發生上述營銷事例的直接驅動因素就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國外跨國公司紛紛登陸中國,看中的就是中國尚未開發的、巨大的潛在市場。跨國公司開發市場的產品或製造產品的技術有可能從國外帶來,但對中國市場的營銷方法卻難以照搬使用,熟悉中國市場和營銷文化的本地化營銷人才必然成為競爭焦點,如果他們網羅到優秀的營銷人才,再輸入先進的營銷理念和實施有效的營銷策略,那麼競爭的結果可想而知。中國加入WTO之後,競爭的是人才,而人才競爭中的關鍵人才就是營銷人才。關鍵營銷人才的“嘩變”和流失,企業丟掉的是客戶關係、營銷網絡甚至是市場。因此市場營銷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要素之一,而企業關鍵營銷人員又是核心競爭力的攜帶者。
2.市場營銷的“冷”
(1)企業營銷者成為弱勢群體。當社會中存在弱勢群體時,人們自然會想到要保護他們,於是“兒童節”、“婦女節”等節日紛紛建立。2002年12月18日,是讓市場營銷人士歡呼跳躍的節日,因為那是中國的營銷日。中國7000萬營銷人員終於有了自己的節日。但在高興之餘,筆者也不免有點傷感,中國營銷者已經淪落為社會職業中的“弱勢群體”,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懷與保護。中國營銷日在短暫喧鬧之後的偃旗息鼓,成為中國人數最多的營銷隊伍的悲哀。
(2)關鍵行業的營銷軟骨化。銀行是服務機構,但國內不少銀行對服務概念的理解是不夠的,它們骨子裏總認為自己具有某種政府給予的“特權”。雖然現在有些銀行在櫃台上擺了些糖塊來取悅顧客,但從總體服務質量和營銷策略來看,目前國內銀行營銷還是“兒科化”營銷。麥肯錫谘詢專家米勒在2001年說:“除非學會有效的開發、有針對性的服務措施,否則亞洲銀行將會丟掉它的生意。"這可真不是危言聳聽。亞洲銀行在服務中最大的缺陷,就是用一種方式對待所有的顧客。銀行服務應當做到的是通過更佳的服務,找到顧客在服務項目中索求的價值點,向顧客提供成熟、可信賴和對於顧客友好的服務。
保險業的賣點是什麼?我國的保險業營銷走向一條不歸之路。最早的營銷手段是入門推銷或親朋傳銷,結果業績沒有顯著的提高,倒是引發防盜門行業的生意興旺。在入門推銷受拒之後,毅然決然地在街道旁掛起旗幟,擺上桌椅,等魚上鉤。此類做法還冠冕堂皇地稱之為“營銷策略”。可想而知,保險業賣的保單與街道上賣的報紙又有何不同呢?
(3)中國的營銷理論缺乏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然而與其他學科相比,營銷理論幾十年來並沒有突破性的創新,使用的仍然是國外的教材。即使在理論上有些新的麵孔,依然是國外的翻版,隻不過這些所謂創新者的外語較好,信息較靈而已。國外營銷理論到了中國,對中國的企業家很有借鑒,但我們的企業家千萬不要亦步亦趨地完全照本子來,那樣我們的營銷戰略就趨同了,就都跟著國外的營銷理論走了,這樣跟國外企業競爭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優勢。因為國外企業對他們的營銷理論是最精通的,所以做起事來,他們往往享有主動權。因此中國的營銷理論一定要有創新,比如說結合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雖然沒有營銷理論,但有一些營銷思想。比如:“己欲達,先達人;己欲利,先利人”,就像營銷一樣,通過滿足客戶的需要,來滿足自己的目的,這樣我們才能在競爭中體現出更多的差異性。從目前來講,中國企業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趨同化,大家做冰箱基本是一樣的,沒有什麼特別多的創新,即便有創新也是在很小的地方上。大家做鞋也都是參考意大利的鞋,做服裝也是看法國巴黎的服裝。中國在很多營銷觀念和方式上,基本上還是采取廣告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到,從廣告的角度講大家都是趨同的;或者是進行國外營銷理論的模仿,但最終模仿的結果還是沒有戰略,是戰術的較量,這可能會短期成功,但很快會失敗。陝西省萬隆縣出過笑話,“十年動亂”批判大地主王老五,把他兒子找來說打倒王老五,被逼無奈,他喊“打倒俺爹”,全場一萬人跟他一塊兒喊“打倒俺爹”。這是一個典型的模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