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價格惡戰症(3 / 3)

(2)確定一定的臨界點。降價確實會在一定的範圍內吸引用戶、擴大規模,但是超過一定的臨界點,降價優惠就會演變成不計成本的惡性價格戰。經濟學中的價格理論告訴我們,要彌補因降價造成的利潤虧空,價格每下降1個百分點,必須有4個百分點的銷售增長來填補才不至於出現利潤的下滑。但是實際上一般企業的價格彈性係數很少有超過2比1的,中國的電信運營商的價格彈性係數也沒有超過這個臨界點,因而根本經受不了價格戰尤其是惡性價格戰的衝擊。而用戶並不是傻瓜,電信消費用戶最為關注的除了資費之外,更重要的是服務質量。所以,價格戰不能一勞永逸地留住用戶,用戶為了低價而來,但是最終比較的還是運營商提供的服務水平。服務質量低劣,再低的價格用戶還是會“跳槽”。事實上,現在就已經出現了多起用戶不滿低價運營商的服務而重回原來運營商“懷抱”的事例。但在這一走一回的過程中,運營商的經營成本卻加大了,大量國有資產和社會資源也被白白浪費了。

(3)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惡性價格戰這隻害群之馬已經成為電信業持續發展的嚴重桎梏,監管部門一定要嚴格製止惡性價格戰的繼續蔓延,嚴格對價格違規的執法力度,加大政府監管力度。

2001年國家發改委出台了一部《關於製止低價傾銷工業品價格行為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禁止一切屬於市場調節價格的工業品低於成本價銷售,以控製國內工業品生產企業的惡性競爭。《規定》中所稱的“低價傾銷工業品的價格行為”,是指經營者為了排擠競爭對手或獨占市場,以低於本企業成本費用銷售工業品,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者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據了解,該規定包括的產品是一切屬於市場調節價的工業品,石油等國家定價或國家指導價的產品則被排除在外。今後,商家為追求轟動效應而采取的某些低價促銷行為也將被視為違規。被限製的企業則包括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規定》中明確指出,經營者通過采取折扣、補貼等手段以及通過多給數量、批量優惠、買一贈一等方式使實際價格低於成本價的行為都屬於違規行為。然而有業內人士認為,對商業企業低價銷售的限製將是《規定》實施的難點所在。不能低於成本價銷售也有例外。如:季節性、積壓性工業品;以低於本企業成本費用但不低於行業平均成本費用的價格銷售的工業品;因破產清償債務、轉產、歇業等原因以低於成本費用銷售的工業品。

目前國內工業品供給量激增,導致商家之間競相壓低價格,形成惡性競爭,這是促成《規定》出台的直接原因。以家電行業為例,2003年彩電的產量大約為4000多萬台,出口量為1000多萬台,而目前積壓500多萬台,供大於求的現狀導致了惡性競爭的出現。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工業品出口的屢遭封殺喚起了有關部門對國內產業低價傾銷的管理意識,因為《規定》不僅限製國內工業品的低價傾銷,同時也限製國外進口工業品的低價傾銷。這項法規的出台標誌著國家正在逐漸退出競爭性行業的行政幹預。《規定》的實施將促進企業的整合,有利於企業合理利用資金,加大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投入。

(4)企業轉向非價格策略。回避價格大戰的根本還在於企業采取非價格策略。市場分析顯示,不同的消費者細分市場對價格和質量表現出不同的敏感程度,強調非價格因素可以淡化價格因素。質量、品牌、服務等都可以淡化價格因素(如表4所示)。

價格大戰所產生的問題,絕不是企業所願意看到的,它引發的一係列惡性循環所帶來的影響,直接關係到企業的成敗。價格競爭是一種短視行為。價格戰是一把雙刃劍,其結果往往是傷人害己,為長遠發展埋下禍根。企業隻有本著競爭合作的思想,才能做大市場蛋糕,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分得一杯羹。但是價格競爭又具有客觀性和長期性,企業不可能回避這一問題。隻有在理性應對的情況下,在細分市場的基礎上實現產品的差異性,這才是擺脫惡性價格競爭的關鍵。

要走出價格戰的怪圈,企業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也就是要樹立正確的競爭觀。一些企業在價格戰之後深有體會地說,打價格戰絕對不利於企業發展,服務競爭才是企業的發展之本。要扭轉拚價格、對著幹的局麵,關鍵是企業競爭的觀念要轉變,特別是必須轉到非價格競爭上來,強化服務的深度與廣度。

在全球電信業還在低迷中徘徊的當前,我國電信業的總體發展仍不失為一個難得的亮點。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其實有條件也有能力繼續在中國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尋找到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趁此良機將我國的信息通信產業推向世界先進行列。“蛋糕”很大,重要的是如何在市場競爭中有效地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電信企業要向服務型企業轉變,關鍵要從企業自身著手。

第一,服務設施的建設要舍得投入,服務隊伍的建設要保持延續性,在硬件與軟件上同時下手,網絡質量是企業生存的基礎。

第二,服務本身不直接創造價值,要與業務相結合,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如,要著力研究開發新業務和新應用,讓用戶在享受新業務的同時願意多付話費。在資費政策上,企業要在自主範圍內采取更加積極務實的方式留住和發展用戶,比如采取用戶俱樂部、積分製、轉移話費等方式。這也是國際運營商用來吸引用戶的一些通行做法。

第三,還要注意服務的成本投入,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外包,使服務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服務應是持之以恒的,最關鍵的就是要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一是靠企業自身不斷的創新,因為服務很容易被效仿,所以隻有不斷創新,才能做到服務領先。二是服務領先是局部領先,因為現在的電信企業實力相差無幾,要全麵領先已不大可能,局部領先則需要超前意識,即先於消費者所想,先於競爭者所做。

第四,提升品牌的形象。美國營銷大師科特勒針對中國市場上價格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中國十分普遍的價格戰導致了企業收入的不斷下降,甚至破產。並進一步解釋到,從營銷學角度講,隻有在以下的情況,使用降價手段才是正當的:你要阻止新的公司進入這個市場;以較低的價格服務於未被服務的市場;想要清空過季的存貨;你做生意的成本比競爭對手低很多。但中國不少公司發動價格戰顯然不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對於一些想建立自己品牌的企業,他們尤其要注意的是:降價一定不能降低自己品牌所承諾的價值主張,否則就會對品牌造成極大傷害。你要試著去增加價值而不是一味降低價格。比如通過更好的設計、質量、特性、服務和速度等形成產品差異,或專注於某個特定的細分市場。這樣,你就可以不會總想著通過低價來取勝。正如科特勒所言,中國電信業的發展有其階段性,現在的業務來源主要是基於個人和家庭的話音業務,今後,數據、多媒體將逐漸占據主流位置,客戶主要是企業單位,資費彈性不高,價格戰就將失去實際意義,服務競爭將是焦點,而以此延伸出去的則是品牌競爭。品牌是一個企業形象的聚焦,是企業長期堅持優質服務的結晶。在市場上有很多替代品的時候,品牌優勢必然體現得很明顯,因為這時消費者更注重品牌,它象征著良好的產品與優質的服務。企業的服務要與品牌相結合,不斷延伸服務價值鏈。通過服務改進管理層和經營層,在觀念上和思想上,樹立“品牌第一,服務競爭”的思想,這樣,電信企業才能為它們的全球化戰略提供取勝的法寶。

專家忠告:

誰能更好地了解在不降價的情況下把產品賣出去,誰就能在競爭中輕易取勝。除非你擁有非常明顯的成本優勢(30%或以上),降價都難免會觸發一場自殺性的價格戰。降價幾乎會無一例外地被人效仿,因為沒有誰希望失去客戶、銷售量以及市場份額。你應該做的是盡全力避免價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