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通過日夜觀察,楊海泉發現了飼養鱷魚的規律,解決了這個難題,闖過了第二道難關。隨著經濟的好轉,楊海泉著手擴充養殖場,增添屠宰設備。過去,泰國的鱷魚多是狩獵者在捕獲現場宰殺的,因為設備簡陋、工序馬虎,皮質往往會受到影響。楊海泉決心要生產一流的鱷皮。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楊海泉的研究及改良,鱷魚的皮質大大提高,受到了用戶的熱烈歡迎,價格也提高了許多。“海泉鱷魚皮”迅速占領了市場。憑著這一有利條件,楊海泉自己包攬了出口業務,組織經營機構,直接與外客往來。由於他善於經營,誠信為本,他的友商貿易行的名聲越來越大,迅速帶動了鱷魚養殖業的發展。
如果隻是停留在小規模的野生幼鱷的蓄養上,對改善自己的經濟已經足夠了,但大凡成功的企業家是不會滿足於現狀的,楊海泉亦是如此。但如果對行業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收購野生幼鱷加以蓄養,則無異於“揚湯止沸”,不能拯救瀕臨滅絕的野生鱷魚。經過一番苦心思索,他決定采取留種、保種的方法,進行人工繁殖。這又是一個具有革新意義的轉變。
由於采用了人工繁殖,楊海泉已無法在家裏飼養越來越多的幼鱷了。1955年,他移師曼穀南郊的漁港北欖,那裏氣候宜人、富饒美麗,最適合養鱷,又是他的出生地,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具備。他先購買了3200平方米的土地建造了主體養殖池,然後逐步擴充,後來又擴充到16000平方米。他正式建立了鱷魚湖,並取名“北欖鱷魚湖”。他很快在湖中蓄養了千餘條特選的良種鱷,並收集了非泰國產的十大類鱷種。到70年代初,該湖便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工養鱷湖楊海泉從此邁進了專業化養鱷的道路,名揚世界。
1971年3月,國際保鱷會議在紐約召開,1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到會。楊海泉作為泰國唯一的代表出席了會議。在會上,他自豪地宣布:“在我獨自經營的養鱷湖裏,就蓄養著約4萬條大小鱷魚。”
為了表彰楊海泉的傑出貢獻、宣傳他的先進事跡,1973年,國際保鱷會議選在曼穀北欖養鱷湖舉行。楊海泉的成功引起世界各地人們的關注。很多人千裏迢迢去泰國北欖養鱷湖參觀學習。楊海泉本人則由一個沒讀過幾年書的窮孩子搖身一變成為國際養鱷專家和泰國巨富。
在別人走過的路上,你也許會走得很穩,但想要走出新意恐怕是一件無比困難的事。在人跡罕至的領域發現商機,另辟蹊徑、獨樹一幟,才能通過走冷門而發財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