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敢想敢做才能做人所未做的生意(1 / 2)

20世紀40年代,南洋的一個華裔小夥子產生了養鱷魚的念頭。通過對鱷魚的保護和繁衍,他終於靠養鱷魚發了大財,建立起自己的“鱷魚王國”。這個出奇製勝的成功者,就是泰國的鱷魚大王——楊海泉。

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被稱為“活化石”的鱷魚正麵臨著滅絕的危機。而在楊海泉的“鱷魚王國”裏,有一個占地100公頃、世界上麵積最大的“鱷魚湖”,湖裏養著4萬多條鱷魚。這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楊海泉創造了奇跡也使自己成為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

楊海泉,祖籍廣東潮州,1926年出生於泰國北欖府海日村。他家境貧寒,童年時曾讀了四年書,但上學的時間加起來還不足一年。從20歲起,他當過照相館的傭工、客棧的店小二和麵鋪的夥計。25歲那年,在友人指引下,他籌集了一些小本錢,開了一間雜貨店,收購土特產轉賣給其他商人。但因為小本經營,又碰到商業不景氣,開張不久雜貨店就倒閉了。

楊海泉並沒有怨天尤人。他決心在各競爭行業中發掘出“單行獨市”的生意,以爆大冷門來闖天下,從而出奇製勝,使自己獨占鼇頭,立於不敗之地。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一位捕鱷魚的老朋友。他們從鱷魚的捕捉談到鱷魚收購商拒收不達規格的幼鱷,這些都喚起了楊梅泉對鱷魚的興趣。他突發靈感:幼鱷的皮不夠規格,不能成大器,捕殺了十分可惜,何不養大了再殺?如果隻捕不養,長此以往,早晚會導致鱷魚的絕跡。

說幹就幹。他向朋友借了一些錢,先做收購鱷魚皮的生意,然後在家裏自築了一個白灰水池,又扮作獵鱷者深入鱷戶區,廉價收購幼鱷。幼鱷並不值錢,楊海泉的人緣很好,所以捕鱷者往往不收分文就把幼鱷送給他。但因他是小本經營,經濟拮據,連不多的飼養費也難以負擔。朋友們都不理解他為何要做這一反常的投資,紛紛勸他放棄;親友們對此也不屑一顧,有人甚至冷嘲熱諷地說:“隻聽說過養雞養鴨、養牛養馬,還從來沒聽說過養鱷魚的。”他母親也常常說“養虎傷人,養鱷積惡”,要兒子“改邪歸正”,轉做正當生意。這也難怪,因為養鱷是史無前例之事。但楊海泉認定了這條路,就絕不再動搖。

一條沒人走的路,荊棘叢生,不知方向;沒有人幹過的事業,無師可循,自然充滿艱辛與挫折,這就更需要有膽量、有創見。但同時楊海泉也清醒地認識到,隻有這樣才能賺大錢。

初期,由於沒有經驗,幼鱷的死亡率相當高,而且飼養費很高,迫使他不得不宰殺一些鱷魚來獲取資金。就這樣邊殺邊養,經過3年的周轉,他才基本脫離了經濟困境。為了搜尋小鱷資源,楊海泉選定了泰國山區、越南、柬埔寨、老撾等地。鱷魚生性凶猛,不好飼養,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差,特別是幼鱷,生長機能十分脆弱,對氣候尤為敏感,還常因受驚而發生痙攣、致病,嚴重的還會引起殘廢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