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將新與舊寓於一體(1 / 1)

在時尚大行其道、人們越來越追求高科技新產品的時候,卻有那麼一部分人開始懷念起了過去。而聰明的商家們便利用人們的懷舊心理,在這一點上大做文章,不失時機地推出了帶有懷舊氣息的商品,也因此而大獲成功。

布瓦拉那是法國巴黎人,他父親是一名麵包師。在剛滿13歲的時候,他就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四處幫父親送貨和賣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戰火的蔓延,麵包的主要原料——小麥的產量急劇下降,已經難以滿足麵包製作的需求。為了解決原料不足的問題,法國麵包師們不得不在麵粉中加入大量大麥、馬鈴薯、蕎麥等代用品,因此麵包的顏色就變得越來越深,最後成了黑褐色。

當時的黑麵包令人生厭,使公眾的購買欲越來越低。麵包製作業也隨之變得更為蕭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經濟得到了複蘇,小麥產量增加了,麵包業也逐漸恢複和發展起來。此時,白麵包逐漸取代了那種象征著苦難的“黑麵包”,電烤箱也取代了手工製作。

在整個巴黎城,隻剩下一個繼續用手工製作黑麵包的麵包師,那就是布瓦拉那的父親。

許多朋友不理解老布瓦拉那的做法,紛紛勸他適應市場潮流,改換麵粉,再買一台電烤箱,像其他麵包師一樣做些不費勁的麵包,以提高效益。但是老布瓦拉那總是聳聳肩膀,付之一笑,然後依然我行我素。因此,他被別人稱為“癡人”、“呆子”,並被當做一個笑料。但他毫不在乎,執拗地為自己辯解說:“白麵包既無味、又不好看,也缺乏褐色麵包的營養價值,對身體無益,我決不做白麵包!”

自此,這種獨特的褐色麵包便被稱為“布瓦拉那麵包”。

對父親這種執著和自信的性格,布瓦拉那十分佩服和讚歎。因此,他出道後便堅定地繼承了父親的事業。

後來,布瓦拉那終於有了自己的麵包店。所謂“店”,其實不過是一爿門麵狹窄、設備簡陋的很不起眼的小鋪子。他生產的麵包,仍然是在父親遺留下來的那個陳舊的烤爐中烘烤出來的褐色麵包。

就像當初所有人都勸說他父親一樣,此時也有人認為布瓦拉那抱殘守缺、頑固不化,勸他改進技術。但他卻堅持自己的看法:“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固然令人高興,可是要做麵包,尤其是人們愛吃的麵包,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經過長時間訓練出來的一雙手。”

他認為,傳統的麵包,就像陳年老酒和奶酪一樣,隻要經過精巧的手工製作,一樣能製出精美的產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布瓦拉那的觀點得到了事實的驗證。20世紀初,法國每天人均麵包消費量為800克,但漸漸地,卻有下降的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人均麵包消費量下降到了400克。麵對這種情形,許多麵包製作商因效益不佳紛紛另尋出路。唯獨布瓦拉那的“天然”麵包的銷量持久不衰,銷售量卻以每年30%的增長率遞增。

沒過幾年,布瓦拉那的麵包被源源不斷地送到四麵八方,進入千家萬戶,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成為法國麵包中的佼佼者。布瓦拉那的名字也隨著他的麵包傳遍世界各地,從而贏得了“麵包大師”的美名,一舉成為世界著名人物。

人們認為布瓦拉那堅守著褐色麵包不放是在抱殘守缺,但他們卻大錯特錯了。應該說,布瓦拉那是一個洞察力很強的人,他明白技術的進步並不會替代那些手工製作的可口麵包。所以,雖然白麵包有技術優勢,但最終還是會敗下陣來。

當人們的需求得到各方麵的滿足時,人們便會開始懷念那些舊有的東西。現在經常會有城裏人吃粗糧、啃窩頭,憶苦思甜,感受一下過去的生活。

懷舊的產品因為加入了人們的感情因素,所以賣價比那些時髦貨還要高。如果商家巧妙地利用人們懷舊的心理,讓他們在心理需求上得到了某方麵的滿足,就會大獲其利。在這裏,創新思維與懷舊情懷得到了完美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