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者應該明察善斷,根據具體的情況,有時候要鍥而不舍地堅持,有時候則要敢於放棄。這裏的關鍵問題是,要在表象之中看出事情發展的主要走向,要在好中看到不好之處並分清主次,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戰”後不久,鬆下接手了一家瀕臨倒閉的縫紉機公司。起初,他覺得自己有能力使這家公司起死回生,但由於不擅長這方麵的業務,加上競爭對手林立,他自感無法與之抗衡,便立即退了出來。當然,他是在花費了很大一番工夫才得以抽身而退的,同時,在財力、物力、人力上都有些損失,但這總比毫無希望地繼續撐下去來得劃算。
在鬆下的數次“撤退”中,最為驚天動地的,要算從大型電腦領域的撤退。那是1964年的事情了。此前,鬆下已經在大型電腦的製造方麵投入了十幾億日元的資金,並且已經研製出了樣機,達到了實用化的程度,可是鬆下卻驟然從這一領域退了出來。當時的情形是,小小的日本有包括鬆下在內的7家公司在從事大型電腦的研發,但市場卻遠沒有那麼樂觀,這樣繼續下去,勢必形成惡性競爭的局麵。與其惡性競爭而兩敗俱傷,還不如毅然決然地早些退出來。後來的事實證明,鬆下的這步棋走得很正確。直至今天,家用、小型電腦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唯獨大型電腦的市場比較冷清。
1925年,鬆下幸之助到東京辦事處巡視時,發現裝置在收音機裏的電子管非常暢銷。鬆下希望能夠盡快在大阪發售帶有這種裝置的收音機。因此,當場決定聯絡一家電子管製造廠,結果發現那家工廠規模很小,資金也不足,生產根本趕不上訂貨。他當場付款3000元購買了1000個電子管,就是再想多買一個都有困難。
回到大阪之後,鬆下接觸了電子管的批發商,發現當時大家都急於訂貨,但來貨很少。這種情形大概持續了五六個月,鬆下電器還是從中獲得了一萬多元的收益。這在當時已經算是一筆不小的款子了。後來,製造電子管的廠家慢慢多了起來,各種品牌不斷出現,價格自然也逐漸降了下來。
此時,鬆下萌生了撤出的念頭。鬆下意識到,雖然目前還能維持一定的銷路和利潤,但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和前一陣子大不相同了,照這樣下去,鬆下電器可能增加的利潤必然很有限。做生意不能不注意情況的變化,必須要有應變的手段。關鍵是掌握市場演變的趨勢,有先見之明。況且此時鬆下已經賺了一萬元的利潤,是收手的時候了,再貪心就有可能適得其反。於是,鬆下就從這個尚未創造出可觀利益的電子管販賣事業上撤資了。
四五個月之後,收音機配件的售價迅速下滑。原本獲利豐厚的工廠和販賣店一起陷入了困境。鬆下電器因為收手快,所以並沒有受到任何損失。由此可以看出,凡事都必須適可而止,否則常會反受其害。物極必反,還有人可能因為掉進陷阱或看見別人掉進陷阱的次數多了,便以為前麵的路上處處都是陷阱。
對於經營者來說,誰都不願意看到不景氣的局麵。對於不景氣,有的經營者自動退卻了,有的經營者被壓垮了,有的經營者挺住了,還有一些經營者巧妙地避開了。鬆下幸之助的鬆下電器公司就屬於最後一種。它在20世紀20年代末的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中一枝獨秀,表現驕人。
鬆下公司為什麼能夠成功地避開不景氣呢?這其中有觀念的原因,更得益於它的翻身訣竅。
首先,鬆下認為不景氣不是絕對的壞事。鬆下說不景氣不是壞事,是指不景氣意味著“更新”和“壞事可以變成好事”。鬆下指出:“一般說來,不景氣的時候,大家都會互相切磋思考,多方檢討反省。因此,不景氣過後,比以前進步的地方更多。從這點來看,不景氣可以說是一種不斷更新發展的過程。”
如何使壞事變成好事呢?鬆下有以下的主張和實踐:
不景氣時,正好可以趁機思考、反省、檢討、研究。這時,可以思考一下不景氣的緣由和克服不景氣的方案。這種“坐而思”是大有裨益的。鬆下說,通過這種思索,好計劃、好主意可能就會源源而出。
不景氣時,正好趁機停業整頓。許多公司應對不景氣的辦法就是停產減員。但鬆下認為,停產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減員則大可不必。如果擔心在這段時間浪費人力,那就找些事情來做:把平時忽略的技術培訓搞起來;把平時怠慢的顧客格外照顧一下;把該檢修的機器徹底檢修一下……
不景氣時,可以培育人才。關於培訓人才,教育和學習是一個方麵,但實踐中的曆練更是不可缺少的。平常的曆練固然重要,困難時期的曆練則更能成就人。這時,人們隻有具備優良的心理素質和超常的能力才能走出困境。所以說不景氣有利於人才的成長、成熟,對高級職員來說如此,對一般員工也是如此。
不景氣時,可以創造出新產品。鬆下說,在過去的日子裏,鬆下公司每當遇到困難就有新產品出現,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