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在好與壞的表象中看出主要的發展傾向(2 / 2)

在別人因為不景氣而停滯不前的時候,你可以趁機脫穎而出。鬆下一位經營建築業的朋友竹藤右門,卻在不景氣的1957年興建了一幢大樓。不景氣,可能正是翻身的時機。平常做起來可能傷筋動骨的事情,此時反而可以幹了。鬆下說:“在景氣的時候實施經營改革,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人總是認為現在這麼景氣,沒有什麼需要改革的,所以不大理會。但在不景氣的時候反而簡單,因為這時公司的員工比較聽話。因此,在不景氣時,將計劃改革的方案馬上付諸實施,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有心的經營者應該善加考慮的一種改革方法。”

不景氣使生意更好。景氣時,也許會出現賣方市場;不景氣時,則是絕對的買方市場,消費者會變得更加挑剔。因此,平時商品質量好、服務周到的商家,此時不僅會吸引老顧客,還能招徠新顧客,因而生意也就會更紅火。

是進是退,關鍵在於分析大局、把握時機。當然,這並不容易。鬆下認為,要準確地把握時機,全靠第六感覺。其實這並不神秘。因為這種第六感覺是經過長期修煉、曆盡滄桑而獲得的心得。“船大難掉頭”的大公司更要如履薄冰、及時悟道。對此,鬆下的經驗是:經常向前輩、批發商、零售商、顧客等討教,用他們的觀點來檢討自己的想法。拜這樣一些有豐富“戰鬥”經驗的人為師,是相當重要的。

以上種種,不是設想,而是經驗。因此,鬆下認為不景氣在某種意義上並不壞,長時間的順利,倒很可能是危險的。因為長時間的順利會使人樂觀而滿足,鬆懈而大意。如果經營者不能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和高度的警覺,那麼一旦遇到些微小風浪,就會翻船。

搏擊商海,種種風險都可能伴隨你的左右。當一種會對你的事業造成災難的事件就要發生的時候,很多蛛絲馬跡都會顯露出來。從中你就有可能判斷出事物的發展方向,並采取相應的對策。

在經營實踐之初,如果能對市場走向保持一種悟性、培養一種靈動的觸覺,你就可以更好地解析市場。這種悟性和觸覺實際上也是一種必要的素質準備。

社會上的任何一種潮流或者趨勢,都是一些由過去的很細微的因素積累而成的。例如,今日電腦的普及就不是一朝一夕之間才爆發的革命。我們所見到的一些零星的現象可能就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若能正確地預測未來,人們就能夠按照未來市場的需求,做好思想準備和物資準備,等待時機成熟,就能抓住機遇、成功地闖入商海揚帆遠航。

由於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同,對未來和現在的觀察也會有所不同。有些人憑著其過往的經驗,對事物產生細致入微的洞悉;而有些人對未來完全是茫然的,經常會對商機視而不見,不知不覺中錯失了很多機會。所以,一些公司能持久地占有市場優勢,而大部分公司則被變化莫測的潮流所淘汰。因此,培養自己的市場觸覺,才能掌握先機,從而在商場中獲勝。

一般來說,市場預測必須配合公司的現實情況。生意人必須從未來市場的角度來觀察公司現有的資源,才能在其間尋求到能夠達成目標的方案。

決定公司未來的經營能力的,是不斷創新的力量。能因地製宜地設立目標是生意人本身必須具有的素質。生意人若固執守舊,沉湎於過去的成績,就沒有發展前途,更別提遠大的未來了。做生意應以企業環境為導向。因為外部環境的改變,一定會使企業受到影響。而變化也預示了機會的到來。生意人若能掌握變化,就有可能抓住成功的契機;若漠視了變化,公司就會失去靈活性,喪失商機,以致在新時代中被逐漸淘汰。

若要仔細捕捉市場變化的契機,公司應先盡可能充分地收集市場資料,將其用做市場預測,建立好一個公司的銷售預測。一個完整的信息來源來自於對資料的充分分析。經過這一番“撲騰”,你才算初步地掌握到一些生意經營之道。

假若先前曾經經商,你有可能拿著已經過時的資料來預測市場。要在日新月異的市場弄潮,你的資料必須最新,甚至要走在市場之前。假如你計劃開發的產品已經在市場上“遍地開花”,那麼就根本無需再去收集資料,因為你已經遲了一步。

收集回來的資料,隻不過是一些小小的現象和數據,如果不加以分析,就是一堆沒有用的東西。在麵對細微的事物所帶來的微小的轉變,企業家不應因嫌它細小而掉以輕心。當這個細小的轉變發展成了大趨勢,企業就可能失去機會。所以企業家應該客觀冷靜地去感受信息的影響力。書本雖然可以教人做事,但做生意必須因時、因地、因事製宜,隻有將理論知識和市場的現實情況結合起來,才能做出正確地分析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