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百億救市”成為當時黑色熊市的一塊亮色。證券界揣測,其資金用途將首先用做置地收購戰的銀彈。
正如一場暴風雨一樣,這次股災來得猛,去得也快。等到1988年3月底,沉入穀底的恒指開始回攀。銀行調低貸款利率,地產市況漸旺,股市也逐漸開始轉旺。
農曆大年剛過,收購置地的傳言再次盛行,華南虎再度出山。
事後,報章披露,1988年2—3月,李嘉誠等華商大亨曾多次會晤西門?凱瑟克及其高參包偉士。
一直善於等待時機、捕捉機會的李嘉誠,這次為什麼沒有借大股災中怡置地撲火自救、焦頭爛額之際趁火打劫呢?須知股災中置地股價跌到6.65港元的最低點,即使以雙倍的價格收購,也不過13港元多,仍遠低於李嘉誠在股災前提出的17港元的開價。
原來,收購及合並條例中有規定,收購方重提收購價時,不能低於收購方在6個月內購入被收購方公司股票的價值。10月份的股災前,華資大戶所吸納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過10港元的。這就是說,假設以往的平均收購價是10港元,現在重提的收購價,就不得低於10港元的水平,而6個月後,將不再受這一限製。
4月中旬,股災發生後已過了整6個月。此時,置地股從最低點回升後,仍在8港元的水平上徘徊,仍低於股災前的水平,依然對收購方有利。
李嘉誠雖然開始了對置地股的收購,但並沒有堅持下去。因為,置地在後來進行了強有力的反收購,李嘉誠發現要想從置地的收購中盈利相當困難,於是毅然放棄收購,盡管自己為了這次的收購活動花費了不少心思。
商場如戰場,李嘉誠的這次收購活動沒有成功也不足為奇。雖然他的收購活動以失敗而告終,但是有可借鑒之處。一個真正的投資家,不會意氣用事,不會為了標榜自己的實力而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當去放手一搏。他會非常理智地看待投資,不會為了些微的利潤弄得自己筋疲力盡,損兵折將。李嘉誠正是這樣一位有著理性頭腦的投資家,麵對置地的反收購,他毅然退出的做法從另一個方麵來講,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勝利。
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更沒有十全十美的商人。任何一個商人都會有失敗,如何避免失敗,如何得到更多更大的成功,不妨學學被譽為“超人”的李嘉誠,學習他這種為了穩健發展而敢於適時放棄的做法。
要想把生意做好是件難事,要想把大生意做好則難上加難。任何一個商人都想把生意做大,都想成為大商人。而要想成為大商人,就該先具有大商人應該具有的氣魄和膽量,如不做無畏的爭鬥,敢於適時取舍等。
因此,要想做一個純粹的商人或一個純粹的投資家,首要要修煉自己的心性,做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夠保持一種心平氣和的心態,不為雜念所動。雖三言兩語,但要做到這點確實不易,然而,對一個希望有所成就的商人來說,又必須做到這一點。
李嘉誠經典語錄:
盡量擠出時間使自己得到良好的休息。隻有得到良好的休息,才會有充沛的精力去麵對突如其來的各種事情。
理念九:情字感人
做人過不了“情”字關,親情、友情、感情。李嘉誠雖是香港首富,但金錢並不是他的全部,他在家中是孝子,是賢夫,又是嚴父;在下屬麵前又是重感情、念舊情的好老板;作為炎黃子孫,他積極支援祖國的建設事業,投資辦學、建立各種慈善基金和福利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