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走出去,沉下來(1)(1 / 3)

7月1日“狼性文化”失意美國市場

品牌感悟

當一個新興品牌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時,常常會在當地市場麵臨不理解、猜疑甚至攻擊等多種心理。品牌應該保持一個公開、透明的姿態,處理好與當地媒體、政府和公眾的關係,讓利益相關方了解並支持品牌,管理好品牌利益相關方的預期。

品牌分析

2013年4月,華為高層對外宣布“我們對美國市場已經沒有興趣了”,這意味著華為將退出美國市場。在此之前,華為在美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投入,然而,由於品牌相關利益方的阻礙,華為現在不得已退出美國市場。這對美國所謂平等自由的市場來說是一個嘲諷,對華為國際化來說,也是一個遺憾。

近幾年來,華為在美國市場一直不順暢,原因在於知識產權、政治及公關等多種因素。華為在美國被誤解和指控,與全球網絡設備老大思科的背後策劃有很大關係。

然而,自我反思後發現,競爭對手、當地政府、客戶和民眾對華為品牌和文化的不理解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這反映了華為在品牌國際化過程中與當地媒體、政府和公眾溝通不暢,引發了所謂的國家安全憂慮,造成了品牌利益相關方預期管理的失敗。

“以客戶為中心,聚焦用戶關注的挑戰和壓力,提供有競爭力的通信解決方案和服務,持續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是華為長期秉承的核心價值觀。品牌國際化是全方位的,包括品牌、公關、管理、人才等多方麵。華為注重和客戶打交道,卻很少跟媒體打交道。

華為總裁任正非已經成為業界的傳奇。讓記者頭疼的是任正非領導下的華為非常低調神秘,任正非也從來不接受記者的正式采訪。任正非的回答令人吃驚:“我們有什麼值得見媒體?我們天天與客戶直接溝通,客戶可以多批評我們,他們說了,我們改進就好了。對媒體來說,我們不能永遠都好呀!不能在有點好的時候就吹牛。”很顯然,華為把媒體看成宣傳的工具,而不是一個溝通品牌利益相關方的係統。

任正非領導下的華為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推崇狼性文化和軍事化管理,把市場競爭看成你死我活的較量。但是作為國際化品牌,華為應該站在品牌利益相關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妥善地協調平衡與當地政府、客戶、合作夥伴、投資者、社會甚至是競爭對手等方麵的關係。

華為國際化要融入當地社會,讓美國國會議員、社會民眾甚至競爭對手相信你、歡迎你,共同做大市場,提升生產效率,推動科技創新,為美國民眾提供更便捷的電子通信服務;而不是讓美國人擔憂一條狼闖入美國後院,要把他們的狗全部吃掉。

盡管華為的國際化是中國企業的經典案例,但在品牌國際化方麵,華為還有遺憾。一旦當區域性品牌成長為國際品牌後,品牌的管理、文化必須保持透明、公開和開放的姿態,得到當地多個利益相關方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贏得寬鬆的國際化環境。

品牌指南

以開放、透明的姿態讓品牌被了解和接受。

7月2日放大協同效應

品牌感悟

奧迪品牌雖然現在在中國很風光,但是20世紀,在戴姆勒-奔馳的並購中,奧迪曾是一個不受待見的棄兒。之後,奧迪被大眾從戴姆勒-奔馳手中並購後,就成為活寶,原因是大眾和奧迪的結合產生了強大的協同效應。

品牌分析

品牌並購的協同效應是指企業通過並購其他品牌,以獲得該品牌資產、技術和產品與本品牌資產、技術和產品的協同融合,增強雙方品牌總資產,使得並購效率最大化。

奧迪的品牌曆史之所以沒有奔馳、寶馬顯赫,是因為奧迪曾被奔馳遺棄並遭遇兩次破產。20世紀50年代,奧迪的前身新汽車聯盟被戴姆勒-奔馳公司收購,奔馳希望通過增加產品品種擴大不斷萎縮的市場份額。

但是到1964年,新汽車聯盟麵臨嚴峻的財政危機。由於戴姆勒-奔馳公司旗下高端品牌與奧迪品牌形成重疊,不能形成協同效應,導致新汽車聯盟與戴姆勒-奔馳公司無法縱深合作,子公司的財政問題難以解決。由於經營深陷危機,奧迪被奔馳“遺棄”給了大眾。

從1964年起,大眾開始逐步並購奧迪。到1966年,大眾公司完成了並購,奧迪正式成為大眾旗下的一個子公司。並購之後的奧迪非常成功,這次並購堪稱汽車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品牌並購。

我們研究了大眾對奧迪的並購,有以下幾個因素促成了這場並購的成功。首先,大眾從自身需求出發,有著清晰的並購目的,即看中奧迪先進的工廠設施和生產線。戴姆勒-奔馳在並購奧迪後,共耗費1億多馬克興建了新的生產基地,這使得奧迪有著當時歐洲最大、最現代化的汽車工廠。這些工廠為日後奧迪的不斷創新和重新進入高級車市場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