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走出去,沉下來(2)(2 / 3)

品牌指南

揚長避短,製定正確的品牌並購融合戰略。

7月10日接地氣,不擺譜

品牌感悟

企業實施品牌全球化戰略,應該堅持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統一,重視當地文化和特殊因素對品牌的影響。既要仰望星空,又要學會腳踏實地。隻有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拿出“本土化”接地氣的態度,才能順利推進品牌國際化。

品牌分析

品牌大師列維特提出了“思想要國際化,行動要本土化”的觀點。“思想要國際化”是指公司要製定全球化戰略,打造國際化品牌,從全球分工的視角安排生產與經營,擴大品牌在海外的影響力。

“行動要本土化”是強調品牌擴張要通曉並掌握本土市場的遊戲規則,學習適應本土文化,了解當地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製定相應的本土化發展戰略。

百勝餐飲集團是全球餐廳網絡最大的餐飲集團,其在中國市場的品牌本土化戰略值得借鑒。百勝的國際化戰略符合“思想要國際化,行動要本土化”。用通俗的話說,品牌很國際,但是執行“接地氣”、“不擺譜”,走進了中國老百姓。

與其他跨國公司比較,百勝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始終貼近中國市場實際,摸準中國消費者的喜好,進行本土化創新。這種做法不像一些跨國公司品牌自以為產品好,“逼迫”消費者接受,或者高高在上,愛理不理。

百勝集團旗下的比薩連鎖快餐企業必勝客,在對中國文化和消費者習慣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後,製定了“本土化”的經營和品牌策略。

一是原料本土化。原料本土化不僅增加了原料的新鮮度,同時節省了大量物流及采購成本,維持了價格優勢。

二是產品本土化。必勝客是全球最大的比薩專賣連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後,針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一係列具有中國美食特色的比薩及麵、飯等食品,將中國數千年的飲食文化與比薩相結合。改良後的必勝客比薩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同時又展現了一個國際品牌形象,這是很多跨國公司難以做到的。

三是人才本土化。隻有中國人才能更了解中國人的情感和胃口。在中國,本土人才成為公司管理層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法國汽車品牌的“擺譜行為”。在20世紀中國汽車市場剛興起時,許多國際汽車公司紛紛進入中國,推出合資汽車品牌。但是一直以來,法係車品牌的口碑較為平常,市場占有率不高,在消費者認知中,始終處於二線甚至三線地位。

法方高管很不解地說:“我的技術好,品牌好,為什麼中國人不認可。”確實,法係車的質量和技術處於世界一流,但是中國消費者有自己的偏好。與德係車相比,從車型的設計、新產品的推出到品牌理念的塑造,法係車似乎高高在上,一直沒有摸到中國消費者的“痛點”。這就是兩者最大的不同。

品牌指南

品牌國際化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

7月11日攘外必先安內

品牌感悟

品牌國際化不是“麵子工程”,持續增長才是硬道理。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做國際化品牌,先要做本土優秀品牌。中國很多市場在全球都是最大的。先做好國內市場,然後進軍國際市場,國際化循序漸進。

品牌分析

品牌國際化也有陷阱。如中國彩電領域中的TCL並購湯姆遜,汽車領域中的上汽集團收購韓國雙龍等,由於技術、文化和管理等多種因素導致並購失敗,交出了國際化的巨額學費。

這些失敗的案例提示,在進行大規模的國際化並購之前,“打鐵還需自身硬”,要經過長期的技術研發和生產製造積累,形成一個“鐵胃”,最後吃掉對手。

我們曾與三一重工的高管交流了品牌國際化戰略的問題。三一重工通過在中國工程領域持續多年的耕耘,不斷拋出國際化的大手筆,成為中國品牌國際化一個獨特的案例。

三一認為,一個品牌要先經過區域品牌、全國品牌曆練,然後才能發展成為國際品牌。品牌要國際化先要做好本土化,首先要成為本土化的冠軍。中國市場很大,隻有在做好中國市場的基礎上,才能大規模進軍國際市場。如果連中國本土化市場都整合不好,在本土內不能和國際企業競爭,如何進軍國際化?

1986年,三一的前身不過是一家地處湖南小山村,靠製造人造金剛石、特種材料等起家的焊接材料廠。在國內強勁的投資建設需求推動下,三一進入工程機械領域,在過去幾年中實現了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