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事件給了大眾一個深刻的教訓,在人命關天的汽車質量故障問題上,危機的反應和應對速度多麼重要,被逼召回還不如早召回,以此掌握主動權。如果在央視“3·15”曝光之前,大眾主動正麵提出召回措施,還會給品牌加分。消費者會認為大眾品牌是一個負責任的品牌,從而淡化輿論壓力和技術故障,更加相信大眾品牌。
品牌指南
與危機賽跑,跑贏危機。
11月10日“酒鬼酒”裏有“鬼”嗎?
品牌感悟
品牌唯有保護好消費者的知情權,才能樹立公信力,掌握話語權,最終在危機公關的輿論上取得主動地位。試圖隱瞞真相蒙蔽大眾的行為風險極大,後果是被消費者和公眾的“吐槽”淹沒,給品牌造成二次傷害。
品牌分析
在傳統媒體時代,作為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消費者往往處於信息鴻溝的底端,無法接近事實的真相,知情權也被漠視。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知情權開始回歸消費者和公眾。這要求品牌公開透明發布信息,與公眾正麵對話,尊重並保護公眾的知情權。
當下自媒體助推了這一趨勢。微博、微信、新聞端等各種傳播工具大範圍普及,每一個個體都能成為自媒體,發表個體意見,進行訴求表達。當企業品牌危機事件發生之後,信息“個體”將彙集成信息“海洋”,可以將品牌這條大船輕易漂起並且覆沒。
酒鬼酒“塑化劑事件”值得思考。2012年11月19日,酒鬼酒被媒體披露酒中塑化劑含量超標260%。這個消息迅速激起輿論千層浪,上市公司股價大跌。
“塑化劑風波”爆發之後,酒鬼酒一直對此問題進行否認,幾天後才發表聲明道歉,但不認錯。麵對洶湧的輿論指責,酒鬼酒發表第二次道歉,提出整改方案。不過,每一次回應非但無法平息輿論,反而激起新一波的輿論討伐。原因何在?
在危機公關時,酒鬼酒的隱瞞態度引發了公眾的反感。酒鬼酒先是矢口否認,被確定存在問題後,又急於撇清責任。雖然酒鬼酒在國家質檢總局通報監測結果超標之後兩度致歉,但仍稱塑化劑含量並不超標,並且轉移矛盾,責怪白酒行業沒有專門標準。甚至可笑地發布信息:每天飲酒1斤不會造成傷害。
酒鬼酒的危機公關可以總結為一個套路——一直為自己辯解,酒鬼酒也是受害者,公司不應該承擔責任。
這種行為喪失了人心。企業提供的信息要和目標受眾的需求相匹配,提供他們想了解的信息,以增強事件處理透明度。相反,一味試圖敷衍了之,漠視消費者知情權,會招致更大的輿論壓力。
說到底,消費者要知道真相。“酒鬼酒”含有多少塑化劑,對身體是否有傷害,酒鬼酒應該第一時間回應消費者的關切並承擔責任。酒鬼酒沒有關切到公眾利益核心,“道歉而不認錯”,拒不召回的態度以及不提對消費者補償措施的做法,沒有顯示出酒鬼酒應有的誠意。
我們認為,酒鬼酒在危機事件發生之後,應該盡快查明危機根源,將最新情況和原因告訴公眾。並且邀請技術權威機構介入,對危機事件真相進行調查與論證,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從而減少謠傳。
曆史不可以改寫!酒鬼酒塑化劑危機是該品牌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也是白酒行業的轉折點。由於酒鬼酒及其他白酒企業對此都采取回避的態度,無法贏得公眾的認可,引發了消費群體對白酒質量安全信心動搖。隨後,白酒行業銷售開始回落,價格不斷下降。
品牌指南
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消除輿論壓力。
11月11日打一招“太極拳”
品牌感悟
乘之為機,失之無機。無論是機會的創造,還是危機的轉移,都要學會太極“借力”這一招。在危機公關中,麵對外界強行襲來的蠻力,要學會因勢利導,借力打力。
品牌分析
危機公關該如何借力?或許從中國傳統的太極拳中能得到一些啟發。太極拳的原理是“化”“發”合一。“化”是通過手臂判斷對方的力量和重心分布,牽引對方的力量,化解攻擊;“發”是造成對方失衡,然後給對方以打擊。正所謂借力打力,以柔克剛。
危機公關也要打一招“太極拳”,四兩撥千斤。首先要找到危機來自何處,然後借助對方之力或者其他力量來化解對方的招數,為自己解圍。因此,當企業處在輿論中心的時候,不要慌張,要學會借助他人之嘴,抒發自我之言。
2012年,青島啤酒(簡稱“青啤”)“換帥”事件引得媒體紛紛關注。為何要換帥?是否經營上出現了變故?一時間坊間傳聞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