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錯就改是一個領導者應有的素質。犯錯後,承認錯誤,正視錯誤,然後想法兒改正,就是一個明智的領導者。
任何領導都不是神仙,也不是超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一個領導是不是好領導,不是看他有沒有犯過錯誤,而是要看他犯錯誤之後的所作所為。犯錯後,死不認賬,死不悔改者,絕不是一個好領導;犯錯後,承認錯誤,正視錯誤,然後知錯就改,才是一個牛勢領導。
明代著名將領袁崇煥,一生忠烈,最後卻被陷害致死,操持生殺大權的崇禎皇帝在明知袁崇煥對朝廷忠貞無二,絕無通敵之嫌的情況下,卻認定"自古隻有臣錯、哪有君錯"的道理,為了掩飾自己的過錯,不惜製造新的更大的錯誤,結果不僅製造了一個大冤案,也由此加速了亡國的步伐。
與此相反,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一段軼事卻很發人深思。一次,林肯下令調動一些兵團參戰。一名國會議員拿著這份命令找到戰爭部部長史丹頓時,史丹頓不但不執行,反而大罵:"總統若下這種命令,他就是天生的傻瓜。"國會議員碰壁而回,認為林肯會憤而辭退這位戰爭部長。林肯靜聽其彙報之後,眨眨眼說:"如果史丹頓說我是天生的傻瓜,那我一定是。他通常都是對的。我這就去看他。"林肯到了戰爭部,史丹頓指出了他命令的錯誤,林肯毫不猶豫地撤回了命令。
剛愎自用、目空一切的領導肯定不是優秀的,他們不會將自己所犯的錯誤當回事,依然我行我素。他們甚至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會犯錯。領導者的思維很可能就是一個單位、一個地區的文件精神,但絕不意味著就一定是正確的。
美國肯特公司老板包蘭亭在公司裏一向推行獨裁製度,以強製的方式治理公司,不肯接受任何意見,以為自己的那一整套策略都是正確的。結果不到三年,中層以上領導全部出走,公司陷入停頓狀態,最後以破產告終。
妨礙領導者認錯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他們認為認錯會傷麵子,還會影響權威。這是一種誤解。因為領導也是人,是人就會犯錯。在下屬麵前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是一種敢於承擔責任的表現。一個敢於在下屬麵前公開承認錯誤的領導不僅不會因為錯誤而丟失威信,反而會得到下屬更進一步的尊敬和愛戴。
年10月,日軍岡崎大隊長率六百多人衝至山西省黎城縣東南的黃崖洞外,嚴重威脅黃崖洞裏八路軍兵工廠的安全,後來日軍雖然被擊退到了關家堖據點,但彭德懷還是咽不下這口氣,命令129師堅決消滅岡崎大隊。戰鬥雖然勝利了,但八路軍的傷亡很大。
在隨後的總結大會上,彭德懷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他第一個發言:"同誌們,從結果上看我們贏了,從過程中看敵人贏了。這一切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今天的大會,大家就認真總結一下我這個人,狠狠地批,決不要手軟。伯承同誌,昨天我對你發了火,是我不對,我向你道歉。今天,你可以衝我發火,誰讓我不聽你的勸告,給部隊造成了這麼大的損失。"彭德懷話音剛落,得到的不是批評,而是與會者熱烈的掌聲。大家都被彭老總這種誠懇的態度感動了,沒有人會不原諒他,更沒有人會責怪他工作中的失誤。
我們常教育孩子說"能承認錯誤是個好孩子",那麼對領導也可以說"能知錯就改是一個好領導"。勇於認錯不僅是一個領導者應有的素質,也是一種難得的品德。
美國田納西銀行前總經理特裏提出了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管理學原則,叫"特裏法則",意思是:坦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你能得到更多。能承認錯誤,正視錯誤,才能想法改進工作,不斷提高領導水平與管理能力。認錯是領導者力量的源泉之一。
延安時期,在黨校的一次隆重集會上,毛澤東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共產黨是革命者,但不是神仙。我們也吃五穀雜糧,也會犯錯誤。我們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犯了錯誤就檢討,就立即改正。"毛澤東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從一個農婦詛咒他的氣話中發現了工作上的錯誤,並及時糾正了錯誤。這展現了毛澤東親民、愛民、容民的雅量和從諫如流的胸懷。而毛澤東知錯就改,立說立行,既改進了工作方法,取得了成效,還贏得了人民群眾擁戴,這就是知錯就改的好處。如果說認錯是領導者力量的源泉,那麼知錯就改就是領導者進步的階梯。